首页>专题>世界读书日·委员话阅读
全国政协委员毕飞宇的阅读体验:你一生读过的书就等于你
编者按:
在全民阅读深入推进的时代语境下,阅读已成为塑造个体精神、赓续文明薪火的重要力量。值此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毕飞宇。采访中,毕飞宇用犀利而不失温情的话语,解读经典著作的永恒价值,阐释阅读对生命的重塑意义;以独特视角,剖析AI时代阅读的坚守与变革,探讨新时代阅读的深刻内涵与社会价值。
童年:“只要是个字我就看看”
“有关童年阅读对我的影响,那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说法,总体上有些夸张。上世纪60年代,乡村孩子哪有多少可读的书籍?少之又少。”
面对记者提问毕飞宇在其《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一书中提到了童年阅读对他创作的影响,毕飞宇这样答道。在那个物质匮乏、书籍稀缺的年代,他描述自己最为经典的阅读场景是这样的:
“只要是个字我就看看。”
“这话说起来有点苍凉,其实也很有价值,它保证了我未来人生的阅读热情。我甚至读过大量的见不到日期的破报纸。这些阅读有什么用?有用。在那样一个闭塞的地方,它让我坚定了这个世界的存在。这话放到今天似乎没什么意义,但是,在那个时候,它的意义太大了。它构成了一个孩子的心理模式——也就是渴望。”毕飞宇温情地讲述道。
那些陈旧泛黄的纸张上的文字,在闭塞的乡村中,如黑暗里的点点微光,为毕飞宇打开了对外部世界的想象——“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在等着我,那一天会来的。”
这段在文字荒原中的渴望与寻觅,成为毕飞宇后来文学之路的起点。后来他写小说,最基本的出发点仍是这个:
“我想去别处,一个由我本人所建构起来的世界。”
如今,我们看到毕飞宇一系列蜚声文坛的文学作品:《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地球上的王家庄》《玉米》《平原》《推拿》《欢迎来到人间》……正是他童年梦想的生动注脚——去别处,一个由他本人所构建起来的世界。
青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全新的“目录”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而是脱胎换骨,如同给电脑更换一套全新的软件系统与处理器。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许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目录’,是全新的‘目录’成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它让我们成了全新的人。”毕飞宇坦言。
被问及自己首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雨果,当然是读雨果。”他回忆道:“那时的读者多么渴望爱,多么渴望治愈。雨果笔下的爱是宽大无边的,近乎汹涌,它温暖了无数中国读者的心,那是动人的现场。”
“用今天的眼光看,雨果的小说太不节制了,很枝蔓。”毕飞宇说,“但那又怎么样?要允许一个充满爱意的人啰嗦一点。”他更看重的,是雨果作品中传递出的爱的力量和爱的勇气。
中年:“阅读构建一个人的生命质量”
“有时候,人其实也不复杂。从某种特殊的角度去看,一个人,把他一生读过的书加在一起,那就等同于他自己。”作为写书的人,毕飞宇认为,与写作相比,阅读的价值也许更高。
当被问及阅读最多的作家是谁的时候,他说:“是鲁迅。”鲁迅作品篇幅较短,有利于反复阅读。
但毕飞宇对鲁迅的推崇远不止于此:“鲁迅这个人哪,性格硬、文风硬、命运硬、历史价值更硬。我时常想起他不到160厘米的身高,临终前36公斤的体重,还有他55岁的生命。从物理层面看,他是如此弱小,但从精神层面看,他伟岸,峭拔。”
毕飞宇始终坚信读书和文学的价值。谈及阅读和文学的作用,他以鲁迅于1927年4月8日在黄埔军校的演讲为例:“鲁迅说,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句话广为人知。但我们必须结合语境理解:在战争时期,大炮的力量确实大于诗歌。然而,战争总会结束,人类总要回归日常生活。在和平年代,你现在决定向一个姑娘求爱,你制定了两个方案:一是扛着机关枪冲上去;二是舌头上捆上一首诗。我敢说,在这种情况下,一首诗的力量也许要大于机关枪”
在他看来,真正的阅读是思维与文字的深度交融:“毫不夸张地说,阅读构建了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他进一步阐释:“文明是一个庞大而自洽的系统,文明有一个最基本的向度:有益于人,有助于人。就说出版物吧,为什么没有人出版《杀人的七大要点》《盗窃技术指南》这样的出版物呢?文明的内在逻辑不允许。语言和出版物都是文明的载体和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就是参与文明、建构文明并传承文明。”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共鸣,除了相似的个性,更多源于相似的阅读经历。”他用一个现成的例子:“在旅途中,如果你遇到一个读过同一本书的人,你的旅途就会变得格外美妙,因为你遇上了一个可以对话的人。而事实上,谜底并不是人,而是相同的图书和相似的阅读。我们坐享了这个事实,却很容易忽略这个事实。”
AI时代:“我是个老派的读者”
谈到AI对阅读的影响,作为传统作家,毕飞宇表现得颇为从容:“AI必然会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这几乎是确定的。从电脑进入日常生活开始,阅读方式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他回忆,大学入学第一周,培训重点就是图书检索功能的使用。“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不会检索就等于不会读书。而如今搜索引擎让阅读变得更加便捷。”毕飞宇说。
时至今日,毕飞宇仍坚持做“老派读者”。
“我喜欢翻阅纸张,也不是因为这个动态有多特别,只是我的个人习惯,无关高级或落伍。”
对于他的小说《青衣》《推拿》等被改编为影视和舞台剧等艺术形式,是否可看作是传统阅读的延展和转化?毕飞宇向那些改编表示了感谢,他认为,那些改编拓宽了作品的受众群体。但他也强调:“音像所调动的心理机制和语言是不同的,比较下来,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心理机制更基础也更重要。”
他以一个心理学实验解释其中缘由:“人在极度焦虑或极度愤怒时,即使你不说一句话,你的嗓子都有可能沙哑,甚至失声,那是因为一个人在极度焦虑或极度愤怒的时候发音系统会剧烈地运动。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类的任何内心活动都会带动发音系统,换句话说,所谓的内心机制在本质上都是语言机制,极端一点说,人就是语言,语言也是人。”
我的荐书:《奥赛罗》《堂吉诃德》《红楼梦》
若在世界读书日推荐三本书,毕飞宇给出自己的答案:“1564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的生日,1616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的忌日,也是塞万提斯的忌日。将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非常合适。”
他首先推荐了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他认为,这部作品深刻地展现了爱情的强度,它同时也告诉我们,即使是爱,那也是危险的,爱有它伴随物,它伴随着嫉妒与猜疑。莎士比亚告诉我们,爱的一只脚在天堂,一只脚在地狱。在毕飞宇看来,《奥赛罗》堪称全人类的爱的教科书。
第二本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它提醒我们,爱读书是不够的,阅读也有可能把我们带入盲目与疯狂,堂吉诃德就是这样。只有善于思考和懂得选择的读者才是好读者,否则,你读了一辈子的书,唯一能做的也仅仅是和风车过不去。”
“第三本我推荐《红楼梦》。”
推荐这本书,毕飞宇有两个理由:
“一,我是中国人。二,你也是中国人。”
简洁有力的理由背后是毕飞宇对文化的深刻认知:这部作品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与民族文化基因,让读者得以触摸传统文化的肌理。
这三部经典之作,犹如丈量文学世界的标尺,分别度量着人性的深度、思维的广度和文明的厚度。毕飞宇的推荐,既展现了他对经典文本的深刻理解,也为当下读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阅读指引。
(本报记者 杨雪(采访整理))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