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委员说话
如何看待“重新养自己”
近年来,年轻人群体中兴起了“重新养自己”的热潮。他们将成年后的自主权转化为“二次成长”——赚的钱给自己报兴趣班、买童年渴望的玩具,用旅行弥补未曾见过的世界等等。“重新养自己”的背后透露着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在“重养”中,人们收获了什么?本期“观潮”听听大家的想法。(本期主持 肖 楠)
不应把自身的问题都推给原生家庭
重养自己是青年自主意识觉醒的表现,也是个体掌握经济自由和居住自由后的自觉行为。作为脱离了父母“掌控”的成年子女,开始觉醒自己才是生活的掌舵人,“我的人生我做主”。
当然,“重新养自己”不是对父母的批判和抨击,也不应把自身的问题都推给原生家庭。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中,经济快速转型,每个人都生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上一代的知识和经验已经无法完全指导下一代的生活。所以,既然要重新养自己一遍,就是要树立起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有能力弥补童年缺憾时适度弥补;能够客观看待早期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性格、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短板,并做出自我调适和改变,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宇晶)
在“重养”中长出中华文明新的年轮
站在哈尼梯田的田埂上,我常想起祖辈的耕作智慧:土地需要轮作休耕,人生何尝不需要一场“重养”?“重新养自己”的背后,是对工具理性时代的“精神突围”。
当下,很多城市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走进非遗工坊触摸祖先的手温,于乡土实践中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这些“重养”实践,恰似梯田的四季轮回。年轻人不再将人生困在“线性赛道”,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找到更丰沛的生命力。
当我们像养护梯田那样养护心灵,在时代浪潮中既保持根系深扎传统沃土,又舒展枝叶拥抱创新阳光,终将在“重养”中长出中华文明新的年轮。(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 杨钰尼)
“重养”不是“放养”
重养自己,似乎是说对以往生活有遗憾。其实,我们不必遗憾,更不必“抱怨”:我们的父辈可能根本没条件“养自己”,他们“养我们”已经倾尽全力。当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我们也无须委屈自己,要更多地做喜欢的事、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
重养自己,就是重新认识自己,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自己志趣的重新培养,也是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是对生命本质的重新塑造。
重养自己,不仅要“能养”,更要“会养”,要真正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是值得的、是可取的,不能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勿让“重养”成了“放养”。(陕西师范大学青年教师 史锡哲)
逃避责任的借口
“重新养自己”容易陷入一个思维的怪圈:过度强调“心理创伤”,好像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明明已经成年了,却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原生家庭,认为是父母长辈没把自己养好,这本质上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借口。更有甚者,会通过物质消费填补精神空虚,将“重新养自己”等同于无节制满足欲望,从而异化为消费主义。(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读者 林 红)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