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当夕阳红遇上志愿蓝——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五一劳动节临近,许多退休老人虽已告别职场,却依然保持着“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责”的积极状态。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的殷切嘱托,在社区服务、文化传承和公益帮扶等多个领域,用自己的志愿服务诠释着新时代的“银龄担当”。
破晓之光
4月初,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天光刚刚破晓,67岁退休干部廖正义已经站在前方蜿蜒入林的跑道旁。
面对迎面跑来的“何亚君助盲团”的视力障碍跑者们,他右手稳稳托着单反相机,声音里跳跃着朝阳般的活力:“来,迎着光跑,让太阳给咱们描个金边儿!”当快门“咔嚓”轻响,助盲绳在空中划出流畅的弧线,将视障跑者与陪跑员的身影紧密相连。
每周三和周六清晨,当城市还在睡梦中,廖正义已经背着相机包踏上了第一班地铁。车厢里,他习惯性地检查着设备——镜头要擦得一尘不染,储存卡得留足空间。
5年来,作为致力于帮助视障人士“走出去、动起来”的公益团体——“何亚君助盲团”的志愿摄影师,廖正义的镜头始终追随着那些奔跑的身影:视障跑者迎着朝阳舒展的眉宇,陪跑员在转弯处下意识收紧助盲绳的指节,还有他们共同冲线时默契相触的肩膀。
每当廖正义把照片发到微信群或朋友圈,那些被定格的奔跑瞬间就会激起阵阵涟漪:“老陈,你穿了件天蓝色的速干衣,陪跑员小张那件大红T恤特别显眼。”“阳光正好打在你的笑容上呢!”
从北京二龙路医院一名全科医生,到西城区残联的康复服务工作者,廖正义始终行走在守护健康的道路上。如今,退休后褪去白大褂的他,用镜头为视障群体打开了一扇感知世界的窗户,让他们的每一个梦想都能在影像中绽放光芒。
记者采访中发现,像廖正义这样的“银龄”志愿者还有很多,或是成立“夕阳红医疗队”,每周定期为社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免费理疗服务,或是与孤残老人结成互助小组,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陪伴,或是带领精神残疾青少年排练舞蹈,用艺术疗愈心灵,他们用行动诠释“老有所为”的真谛,让残障群体感受到社会最质朴的善意与关怀。
“一双巧手,一颗热心,一份坚持,从医疗康复、生活照料到精神慰藉,他们虽已鬓染霜华,却依然以专业所长和人生智慧,为残障群体点亮希望之光。”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民政厅厅长蒋丽英在调研中发现,老年志愿者已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温暖力量。
“我们正在全力谋划新时代‘天府银龄行动’,旨在进一步激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热情,健全老年志愿服务体系,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蒋丽英表示,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应进一步搭建多元化平台,助力老年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起不可或缺的银发力量。
传承薪火
银发老人,是岁月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奋进者。
作为全国老龄委于2003年启动的全国性老年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银龄行动”经过22年的深耕发展,已累计动员数百万“银发先锋”投身公益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各类援助项目4000余个,累计惠及群众超过4亿人次。
每逢节假日,当阳光斜斜地洒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灰砖外墙上,76岁的郭秀芝已来到馆内,仔细整理胸前的志愿者证件,脑海中闪过待会儿要讲解的历史片段。
随着参观队伍走到“卢沟桥事变”展板前,郭秀芝微微仰起头,目光如炬, “1937年7月7日那个夜晚……”她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夏夜。
耳边的讲解或慷慨激昂、或催人泪下,若不是凑近细看,很难有人注意到,这位精神矍铄的郭奶奶,银发间若隐若现地藏着一副小巧的助听器。
由于早年间突遭变故,郭秀芝双耳失聪。2014年底,她通过考试,正式加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志愿者讲解团队。此前,她经常到中国盲文图书馆,向视障读者描绘文字里的世界,还常常牵着他们的手,走进博物馆,讲述其中展品背后的故事与传奇。
“虽然失聪,但可以佩戴助听器。尽管不是专业讲解员,但我打小就喜欢,可以反复练。”郭秀芝告诉记者,11年来,除了需要讲解的内容外,她背下了与纪念馆相关的每一首诗、每一封信,无论说起哪个故事,都能信手拈来。
从花甲步入古稀,郭秀芝在这段人生最美的夕阳时光里,不仅收获了内心的丰盈与自信,更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志愿精神的火种,化作春风细雨,浸润着每一个与她相遇的心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除了郭秀芝这样的讲解志愿者,还有一支由退伍军人及其家属组建的“芳华”艺术团,成员平均年龄逾60岁。平日里,作为文化根脉的“传承人”,“老战士合唱团”“阳光管乐团”走进校园、社区和军营,用歌声讲述抗战故事,以交响乐再现烽火岁月,让红色记忆在音符中代代相传。
“这些身边人、身边事,不仅彰显了我国老年群体‘老有所为’的蓬勃活力,更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表示,银龄志愿者不仅以“莫道桑榆晚”的积极心态诠释生命的厚度,更用“为霞尚满天”的进取精神,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袁雯还提出“学为相长”的理念,建议将老年大学打造成为银龄群体“赋能充电”的成长平台、与时俱进的“智慧枢纽”和奉献社会的服务基地,充分展现新时代长者“退而不休、奉献有为”的银龄风采。
守望春风
许多老人退休后为何依然“闲不住”?
“被需要的感觉让我备感幸福”“服务他人的过程让我充满喜悦”“能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是我最大的快乐”……采访中,这些朴实而动人的心声,道出了银龄志愿者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在他们看来,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站,而是开启奉献新篇章的起点。也正是这份“闲不住”的精神,让他们的晚年生活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在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街道嘉铭园社区,活跃着一支由老年人组成的“嘉铭之光爱心助老服务队”。弯腰捡拾绿化带中的杂物时,他们是“环境美容师”;轻叩独居老人房门时,化身“暖心使者”;为行动不便的邻居代买生活用品时,则成为“爱心快递员”。
“为响应北京奥运会‘全民健身’的号召,社区里几位退休居民于2008年自发成立‘红舞鞋舞蹈队’,带动更多低龄老年人走出家门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助老服务队队长林晓红告诉记者,随着舞蹈队不断壮大,大家开始尝试在娱乐健身之余,开展一些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如今,150多名成员均已实名注册成为志愿者,持续感召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其中。
“这种‘舞动夕阳红,奉献暖社区’的创新实践,让健身娱乐活动延伸出温暖的社会价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在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会长马乃篪看来,将文体活动与为老服务相结合,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探索出一条“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
“跑马拉松、上老年大学、在短视频平台展示才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丝毫不输年轻人。”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认为,应给60岁至70岁的“活力老人”提供更多发挥余热的机会,挖掘老龄人口红利。
他进一步解释说,“老有所为”并非简单地让老年人重返职场,而是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搭建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平台,让银龄群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持续发光发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莫道桑榆春已暮,银丝舞处尽风华;志愿同行传温暖,夕阳更映满天霞。(记者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