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资讯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公布
人民政协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王慧峰)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结果在北京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表示,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涵盖了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夏商周考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佛教考古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距今8-6万年,处于早期现代人演化的关键阶段,特殊的饱水环境难能可贵地保存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包含丰富石器与动植物遗存的“百科全书”式遗址,也是旧石器时代中期唯一发现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埋藏一系列国内最早阶段的行为现代性证据。该遗址和相关材料的发现,是对东亚现代人起源、演化研究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早期文化发展认识的重大突破。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历经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纵贯新石器时代的始终,确立和完善了本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发现并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其中,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级别最高的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是认识黄河上游早期文明化进程的新起点,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西藏康马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为夏商时期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聚落,是探索长江流域早期文明进程的关键遗址。其发现不仅实证黄河、长江文明的统一性发展,也表明长江流域亦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盘龙城因此成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关键遗址。累年的工作揭示出盘龙城在长江流域早期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展现出最早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聚落考古的大突破,也是西周乃至先秦考古中罕见的大发现。周原遗址发现了建造于不同时期三座西周城垣,初步揭示了周原聚落的城垣结构,大致厘清了周原都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完整揭露了大城东门和宫城南门,填补了以往西周城门发现的空白。此外,宫城南门外壕沟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13片,初步辨识出刻辞295字。这是继周原、周公庙遗址之后,发现西周甲骨文字数最多的一批。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是目前发掘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作为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所封之燕国,是西周分封制最有力的见证。在系统梳理以往成果基础上,本阶段工作对黄土坡村北进行了系统勘探,共发现带墓道墓葬17座,推测为燕侯家族墓地。燕侯墓地的发现弥补了贵族墓葬分布规律中最关键的一环,由此可大致推断琉璃河遗址作为燕国都城的延续时间,为填补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据。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为研究楚文化政治格局、礼制变迁与艺术成就树立了里程碑式的考古标杆。不仅改写了楚文化研究的时空框架,更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江淮流域的璀璨实证。
云南晋宁河泊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是迄今发现我国最西部、年代最早、延续时间长且发展演变清楚、保存较完整的大型地面土建筑佛寺遗址,是早期大型地面佛寺的典型代表。遗址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
据悉,2024年,中国考古乘势而为、砥砺前行。三部委联合发文加强考古和大遗址保护用地保障,中外联合考古专项规划、《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过去一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实施1740项考古发掘项目,18个“考古中国”在研项目统筹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即将结项,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考古工作影响力持续提升。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