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父亲的眼神

2025年04月25日 09:49  |  作者:蒋志鹏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的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骨子里很要强。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他常常是一个人借着一盏煤油灯,在灯下孤独地喝着地瓜酒。家人不太会去打扰他,孩子更不敢走近他,大家似乎都能感觉到,他喝的不单是酒,还有生活的艰涩。

平日在家里,我跟母亲的交流很顺畅,有什么话都告诉母亲,但与父亲的交流更多的是用眼神。回想起来,这种眼神交流是不对等的,是源于一种恐惧,准确地说,是儿子在看父亲的眼色

说实话,我很怕父亲,怕挨父亲打。种打是真打!当然,很长的时间里,我与许多孩子的理解是一样的,挨打是因为犯错,犯错就是调皮。调皮挨打,天经地义。直到上小学,有人告诉我:“蒋志鹏,你知道吗?你出生时你父亲在矿上打工,为了给你庆祝满月,向矿主借了一头猪!借债是要还的,这债有多重?告诉你,你父亲当时一天挣的工钱才一块三,要赶多久才能把这头猪的钱还上呢?”

我听后很惊诧,也一直琢磨这段话。随着年龄增长,我不断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想当初,是因为家里添了丁父亲满心欢喜吗?是,又不完全是。为什么呢?这个答案我从我父亲的眼神中慢慢找到了。我发觉,他的眼神跟很多大人不一样,很专注,甚至有几分凝重,时不时也会渗着光,透着亮。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13岁外出打工,起初干的活跟父亲干了几乎一生的活一样:打石头。13岁的少年之所以有独闯天涯的勇气与果断,一定是与父亲的引导有关。因为在我后来每每遇到波折、坎坷甚至磨难时,我回头张望,都能瞥见父亲的眼神。人,一旦启程,就很难回头,13岁以后我回家的次数并不多。直到有一天,我回家发觉父亲的眼神与旧时迥然不同,除了光亮,还有些许的骄傲与自豪。我知道儿女的努力终于换来父亲一直要的欣慰,父亲也终于不再独自伴着青灯品苦酒了。

父亲用风雨飘摇的一生撑起了这个家,并且给了这个家光亮的眼神、力量的眼神。虽然父亲已经远去,但这眼神似乎还在映照我们全家前行的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弦德集团董事长 蒋志鹏)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