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进 农工党 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盟 人物风采 史料纵览

首页>多党合作>要闻

​与时代同频共振 服务多党合作伟大事业

——民盟中央《群言》创刊40周年纪念会暨2025年度群言理事会议综述

2025年04月25日 16:4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4月21日,《群言》创刊40周年纪念会暨2025年度群言理事会议在重庆召开。

自1985年创刊以来,《群言》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恪守“要讲真话、实话,反对讲假话、大话、空话”的承诺,致力于传播民盟声音,为广大知识分子提供发表意见建议的平台。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在讲话中所说,作为改革开放后民主党派创办的第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群言》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服务多党合作伟大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不惑之年,《群言》展现出成熟稳重的风貌,其未来发展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相连。丁仲礼指出,在新时代,《群言》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时代关切,突出界别优势,助力文化繁荣,提升传播能力,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繁荣贡献力量。

坚守初心 传播民盟声音

40年前,费孝通先生曾说:“民盟应该鼓励大家讲出心里话,讲出对国家建设有利的意见和建议,这本杂志就是提供给大家发表意见的一个讲台。”群言的名字也因此定了下来。

多年来,《群言》广开言路、博采众长,真正成为了“知识分子的群言堂”。40年间,《群言》共刊发481期,为杂志撰文的作者近2000人,发表文章近万篇,广泛记录了改革开放后几代知识分子对于时代发展和改革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实践问题,依然可以从这些文章中找寻答案和启发。

“《群言》始终坚守‘知识分子群言堂’的精神底色,以家国天下的胸襟执笔,记录时代之问、回应人民之需。”作为《群言》编委会主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吴为山感慨良多。他表示,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历届民盟中央领导的关心下,《群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深深感谢民盟各级组织与广大盟员的支持。

以文聚力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群言》的刊名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彰显党派特点,突出期刊特色。要办好这样一份刊物,需要时时汇聚众家之言,形成合力,促进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热情,以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希望以此次会议为起点,超越读者身份,为杂志尽一份力。”阎晶明说,他在参加全国政协活动时深刻感受到,全国政协及各民主党派中有一大批各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对读书写作具有天然的素养和持续的热情,他非常愿意邀请相关人士为杂志增添华彩。

《群言》持续关注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不断呼吁搭建文明对话的桥梁。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贾庆国表示,他能够深切体会到这本刊物的独特价值。“《群言》始终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姿态,将广大盟员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化为一篇篇有温度、有深度的文章。”

作为《群言》的编委和作者,贾庆国感慨道,这本刊物不仅是一方畅所欲言的园地,更是一个化共识为行动的平台,在这里,学者的理性思考与党派成员的责任担当交织共鸣。希望《群言》在未来更好地发挥作用,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高品位的文章、有见地的观点是刊物长青的基石。”民盟中央常委、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表示,《群言》充分发挥民盟知识分子集聚优势,尊重科学规律、坚持科学态度、追求专业深度,每一期都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聚焦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建言,围绕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献计出力,许多意见建议受到有关部门重视,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喜爱。

吴德说,《群言》刊登了大量与素质教育、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改革等议题相关的文章,他作为大学校长,时常反复翻看、深受启发。

创新发展 拓展传播渠道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信息无处不在,文字、图片、视频在当下变得触手可及。

面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群言》杂志积极应对,不断推陈出新,加快多媒体矩阵建设。去年,《群言》开通了“学习强国”账号,加上已运行多年的群言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实现了一刊一网、两个新媒体账号同步发声,让《群言》的声音传得更广、传得更响。

“在人工智能时代,《群言》可以用大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优质内容,从而扩大杂志影响力。”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说,应尝试以更多不同的技术拓展传播渠道。

谈及如何结合党派发展调整办刊思路,俞敏洪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分享了他的思考。民主党派的发展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激发活力,而年轻人群体是活力的来源,俞敏洪建议,杂志应面向年轻人群体尝试转换文风,增加多样化传播方式,在不同平台展现杂志内容,提升《群言》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正向影响。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为《群言》撰稿,还担任《群言》编委。在他看来,《群言》每期的“专题论坛”栏目都聚焦社会关切的新热点、新问题,为读者带去不同专业视角的阅读思考。经济、法治、社会、教育、文化等栏目的文章均是专业作者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精髓,是在专业研究和调研基础上面向时代建言献策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王东林认为,当下《群言》已完成从传统刊物到多媒体矩阵的进阶,它的作者与读者群体也不局限于民盟盟员。“《群言》的价值,就在于‘群言’。”(记者 陈姝延)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