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资讯
从“不患病”到“活得好” 多方联动助力帕金森病全程管理
人民政协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杨岚)今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主题是“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全程管理”。近日,由中国帕金森联盟主办、灵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与老年人群密切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其中,帕金森病已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中老年人群中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显示,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高达362万人,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将上升到500万,约占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这一趋势对医疗资源的精准配置和疾病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
“作为与衰老紧密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活动现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执行主任陈彪教授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离不开综合预测模式。从患者出现第一个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到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这之间的前驱期阶段可长达20年。目前,通过纳入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及前驱期相关症状和体征,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前驱期患病概率和未来患帕金森病的风险。
然而,目前,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高,但其诊治率和识别率却并不高,特别是早期患者往往容易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万新华教授提出,帕金森病临床表现一般有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两种。运动症状的特点可以归纳总结为慢、抖、僵、倒;非运动症状则通常表现为便秘、情绪低落、抑郁、嗅觉障碍以及夜间睡眠障碍等。临床中,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在运动症状出现5年、10年甚至20年前,就已出现非运动症状,出现非运动症状并伴有一点运动症状,需高度怀疑帕金森病。但是非运动症状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帕金森病。
万新华介绍,“遗传因素是帕金森病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研究显示,家族中有帕金森病患者的人群,其发病几率明显增高,后代患病风险比常人高约30%- 40%。携带明确致病基因者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多个易感基因携带者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也更高,早发型帕金森病中遗传因素作用更大。此外,接触毒物、饮用特定井水,服用含利血平成分降压药、有多巴胺受体拮抗成分的抗精神病药等,将会增加患病风险。”
“还要以人为中心,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通过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和环境,甚至通过健康辅助手段,延缓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目前,早诊早治的检查技术已具备, 诊断和治疗还需个体化,依据患者风险程度、疾病进展阶段等制定方案和管理。公众还要增强主动对健康进行管理、提前预防的意识。”陈彪说。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批复成立了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2024年3月,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分中心落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分中心依托宣武医院在老年疾病临床诊疗技术方面的优势,围绕老年健康和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以老年人功能综合评估和疾病早筛为重点,针对存在功能障碍和慢病风险的老年人,制定个性化健康指导和医疗方案,采用多学科分级诊疗管理团队,协同不同专科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学科融合、个性化健康指导和医疗服务,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综合防治服务新模式。
北大医疗集团党委书记、平安健康险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友刚表示,帕金森病作为常见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整个疾病周期的管理是相当专业且具有挑战性的,正因如此,更需要将综合金融和医疗健康、医疗养老融为一体。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