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四川内江市政协倾情助力残疾儿童康复
在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残疾人康复中心,6岁脑瘫患儿小萱(化名)正努力地稳住身体,坚定地一步一步走向洒满阳光的窗前。这是4月22日,内江市政协开展“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监督性协商暨《质效同行 促进残疾儿童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督办过程中,委员们看到的感人一幕。
2024年底,市政协在“我为群众办实事”走访中发现,残疾儿童家庭面临康复资源不足、救助补贴不多、社会力量参与少等困境。为此,胡珀卿等委员提交提案,就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领域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多条针对性建议,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市残联在充分吸纳委员建议后,在全市启动“康复+教育”融合试点——依托市妇幼保健院建设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设置肢体康复、言语训练、孤独症干预等12个功能区,预计2025年10月投入使用,届时将实现“筛查、治疗、康复、教育”一站式服务。针对委员关注的“医保报销流程复杂”问题,市医保局将脑瘫治疗纳入门诊慢特病管理,门诊费用视同住院报销,明年起预计为每个家庭每年减轻负担2万余元……
在政协委员的牵线下,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上海医甸科技有限公司、复旦大学等社会各方纷纷加入,开展“蜗牛宝宝重拾行走”脑瘫儿童援助公益项目,对低保家庭脑瘫儿童开展全免费手术救治。2025年第一期救治已经完成了8名儿童的手术治疗。如今,内江市已经形成“筛查-评估-救助-跟踪”全链条工作机制,14家机构通过川渝合作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检查验收。
今年,市政协将“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列为2025年重点民主监督计划,由分管副主席带队,组织多界别委员深入14家康复机构、50余个家庭开展调研,为残疾儿童享有更便捷有效的康复服务凝聚智慧力量。
在牌楼街道办事处“有事来协商”院坝会上,家长们的诉求直击要害:“希望有更多孤独症融合课程”“偏远孩子进城康复路费太贵”。市中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主任王玉坦言:“很多家长早上5点从乡镇赶来,就为了让孩子能上第一堂康复课。”这些信息也和委员们的调研结果相符——即便救助年龄已扩至0-14岁,但资源不均、人才短缺、医保限制等问题仍影响救助实效。
“建立多领域协调机制,完善救助制度保障。”“强化宣传扩大影响,多方汇聚社会力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针对建议,市残联联合卫健、教育、医保等部门积极回应,随着进一步加快市级康复中心建设、强化特殊教育资源统筹、建立定点康复机构专家人才库、优化医保报销范围及流程等一条条好消息不断传来,相信一定会让残疾儿童走出阴霾,拥抱阳光未来。(本报记者 韩冬 通讯员 李亿伟)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