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民政协报·福建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台港澳侨
走进福建泉州“刺桐侨厝”:守护侨乡的“根”与“魂”
人间四月天,走进素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称的福建泉州,红砖大厝、番仔楼、吊脚楼等一座座华侨历史建筑映入眼帘……
2023年以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全省率先实施“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颁布了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地方性法规,着力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华侨建筑保护体系,全力守护侨乡的“根”与“魂”。
自唐代开始,泉州就有先民漂洋过海、侨居异国。时至今日,约1000万名泉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华侨华人总数近1/6,占福建全省近2/3。长期以来,泉籍侨胞在家乡泉州建造融通闽南文化与南洋、西洋文化的侨厝,盛放浓厚乡愁,诉说家国情怀。
记者从泉州市住建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认定682处华侨建筑,修缮提升101处。其中,以骑楼修缮为代表的中山路保护经验被住建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收录,晋江市获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梧林“华侨乡愁”保护利用模式在全省推广。
“每一座侨厝都是穿越时空的文化信使、精湛艺术的建筑结晶,镌刻着广大泉籍华侨华人的赤子情怀,饱含着侨胞们的‘乡愁基因’。”泉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达了泉州人对“刺桐侨厝”的理解。可以说,保护利用“刺桐侨厝”,不仅是泉州打造世遗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题中之义,更将助力泉州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
今年初,“侨厝聚侨心 同筑刺桐梦”——刺桐侨厝成果发布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泉州市博物馆前广场举行,支持古建企业、传承人设立技艺传习所,在现场为首批9家“泉州市闽南传统建筑技艺传习所”授牌,涉及营造技艺涵盖木雕、石雕、剪瓷、彩绘等类型,传承人员近百人。
出生于闽南古建世家的“95后”惠安姑娘陈媚媚是一名市传统建筑名匠,“我们一直致力于拓展传统闽南建筑元素,期待研发出更多非遗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变得有趣、好玩、可带走。”
“我们还提炼以侨厝为代表的传统闽南建筑元素,建立传统建筑风貌库,让闽南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以此促进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泉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市目前已有近100处侨厝“活化”利用为咖啡馆、会客厅、沉浸式体验馆等文旅业态。而这种“侨厝﹢”模式正在催生文旅新生态——
在洛阳桥头,百年余庆楼变身城市会客厅,咖啡的香气与南音雅乐相得益彰;
在永春县东关镇,北硿华侨茶厂在“建本理仓”的理念下升级起航,打造出茶产业与闽南文化、华侨文化融合的新窗口;
在南安市石井镇,奎霞华侨民居蝶变为奎霞书院,“天风海涛”楼活化利用为海口厝茶社,圆脊大厝将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
……
此外,依托华侨古民居,泉州还建设了200多个精品乡村侨史馆和侨领馆。其中,永春县吾峰镇的梁披云、梁灵光两兄弟故居“重卿堂”被辟为“披云灵光家国情故事馆”;南安市省新镇的林路大厝成为家风家教示范基地……涅槃重生的“刺桐侨厝”,在保护利用中矗立起新时代的立体史书,重新焕发光彩。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