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资讯
“中油杂501”破解粮油争地难题
人民政协网4月28日电(记者 高志民)在四川邛崃召开的油菜“迟播双密双高”技术观摩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油料所”)培育的耐迟播、耐密植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配套“迟播双密双高”技术,在260亩示范田理论亩产达341.47公斤,比四川省油菜
“中油杂501”由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历时十年选育而成,是我国油菜育种的重大突破。该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含油量高达50.38%,亩产油量107.35公斤,比对照增产26.93%,且菜籽品质优于国际“双低”标准(低芥酸、低硫苷),营养价值突出。
近年来,该品种屡创高产纪录:2022年,在湖北襄阳配套密植技术,理论亩产达419.95公斤,刷新我国冬油菜单产纪录;2023年,在湖北江陵稻油轮作区实收亩产303.8公斤,创湖北省百亩机械实收单产新高;2023年,在江苏东台盐碱地实收亩产323.87公斤,创盐碱地油菜高产纪录;2024年,在长江流域遭遇严重低温冻害条件下,多地百亩示范田仍实现亩产300公斤以上,展现出极强的抗逆稳产性。
目前,“中油杂501”已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和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成为我国油菜产业升级的关键品种。
我国油菜年种植面积达1.17亿亩,产油量占国产油料作物的半壁江山。然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油菜生产面临倒春寒、冬闲田利用率低、根肿病高发等挑战。
油料所联合多家单位,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创新研发“迟播双密双高”技术,将播期推迟至10月10日以后,有效缓解了稻油轮作茬口矛盾,同时减少早播导致的冬前早花和根肿病风险。该技术集成多项创新:高密机械化联合精量播种,提高种植密度;油菜全营养缓释配方施肥,精准调控养分;绿色综合防灾减灾,增强抗逆能力;机械分段减损收获,降低损失率。该技术的推广可大幅提升油菜产能,预计每年增产菜籽油上百万吨,不仅能减少大豆油进口依赖,还能提升居民食用油健康水平。
观摩会由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中国农科院都市所主办,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邛崃市有关领导,各油菜主产省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