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北疆追光记:戈壁滩上绘就绿色能源新画卷
人民政协网4月28日电(记者 高志民)四月的内蒙古草原,春寒尚未褪尽,但商都县广袤的土地上已跃动着一片“蓝色的海洋”——150万千瓦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羊群悠然穿行其间,构成了一幅“板上发电、板下牧草”的生态和谐图景。4月26日,由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院”)总承包的商都县光伏草业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光伏+生态”模式实现重大突破,为内蒙古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开工到全容量并网,项目团队用专业与拼搏演绎了一场“追光”奇迹。面对48万根光伏桩基、312万块组件、758千米集电线路的庞大体量,总工程师袁自纯坦言:“我们每天都在和天气抢进度。”内蒙古冬季严寒期长,有效施工窗口期不足8个月。团队创新采用便携式支架安装平台、无人机巡检等技术,工效提升30%;自主研发的“依托支架檩条为轨道的组件倒运车”获国家专利,解决了戈壁地形运输难题。
“光伏板是我们的新牧场。”当地牧羊人巴特尔指着2米高的光伏支架笑道。项目团队依据当地光照与降雨特点,将组件倾角精准设计为39度,采用双面双玻工艺,既保证发电效率,又为板下草场留足生长空间。施工中通过优化作业面布局,植被破坏率降低70%,实现“零永久征地”。如今,板间植被覆盖率较原生草原提高15%,羊群啃食抑制杂草生长,形成“牧光互补”良性循环。
在二号升压站主控室,大屏实时显示着三个子电站的发电数据。“这里是一拖二智慧中枢,无人站也能远程操控。”项目副总经理谢军介绍,场站通过5G全覆盖搭建智能子阵控制系统,每块光伏板的发电量可精准调控;E-WMS智能仓储系统实现百万级物资“一键溯源”,运维效率提升40%。此外,“一种便于拆卸的电气柜”等3项国家专利,为行业提供了高寒地区光伏建设新范式。
正如牧民所言:“草原给了我们光和牧草,现在,我们又把光还给草原。” 京蒙协作的“绿色答卷”证明:在生态脆弱的北疆,人类不仅能追逐光能,更能守护家园。靠近光,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一场北疆追光记就这样完美落幕,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追光之旅,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时刻都在上演着,它悄无声息却微芒成炬,将灯火里的中国点缀得更加璀璨……
编辑:解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