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微言大义
不能让灰尘遮住尊重和善意
近日,北京地铁5号线,一男子因嫌弃旁边乘客衣服沾灰,不停对其进行辱骂。此时,一名女乘客挺身而出进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着,就别坐这儿了。我愿意跟他挨着。”随后,女乘客又轻声安抚邻座乘客:“没事儿”。目前,辱骂他人男子已被行政拘留。无独有偶,此前一则“女子不满在星巴克看见外卖员”的消息上了热搜,引发广泛关注。该女子称,“咖啡店的空气都让他污染了”“外卖小哥永远不可能跟我处在一个层面……”
如此“嫌弃”基层劳动者的背后,体现出社会少数人对体力劳动者的隐性歧视。而在嫌弃他人“衣服沾灰”的背后,暗含着对建筑工人、环卫工等职业群体的偏见——他们的劳动痕迹被视为不体面,甚至成为被排斥的理由。这种以衣着评判他人的行为,本质上是将社会分工异化为身份等级,忽视了劳动者对城市运转的基础性贡献。当我们习惯用光鲜的外表丈量他人时,可曾看见那些灰尘背后撑起城市脊梁的双手?
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价值是对个体的基本善意,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女乘客的一句“我愿意跟他挨着”不仅是对个体的声援,更是对劳动尊严的公开捍卫,以行动打破了这种扭曲的价值判断。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楼大厦的光鲜与地铁车厢的整洁,恰恰依赖于那些“衣服沾灰”者的付出。当城市的天际线越攀越高,我们不该让精神的包容度越来越窄。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大理石地面的反光度,而在于普通人能否穿着工装昂首走进任何公共空间。那些在地铁里下意识拍打身上灰渍的工人,本不必承受异样的目光。
消除对体力劳动者的歧视,需要从认知层面重构“体面”的定义。城市文明的建设,既需要环卫工人拂晓扫除的沙沙声,也需要人们对工装裤上泥点的包容。当我们能坦然与满身灰尘的劳动者比邻而坐时,才标志着社会真正摆脱了职业贵贱的陈旧观念,实现了物质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同步进步。那些对劳动者“出言不逊”的人,或许从未想过自己嫌弃的灰尘从何而来。它们可能来自凌晨清扫街道的扫帚,来自正在浇筑的混凝土钢筋,来自为城市更新敲打千万次的铁锤。每一粒尘埃都承载着具体而生动的生命故事。那些沾满灰尘的双手,恰恰是托举城市运转的根基。
从法律层面而言,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尊严,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侮辱他人行为亦有明文禁止。人们不应通过歧视性言行让基层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构建职业平等的环境,既需要道德倡导,也离不开制度约束,让每一次越界的歧视都付出代价。尊重每一粒灰尘背后的汗水,才是城市应有的温度与厚度。(张家铭)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