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陕西省政协委员建言——
助力科技青年人才“淬火成钢”青年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都是由青年人完成。在我国现阶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的青年也占比80%以上。
陕西作为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教大省,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也是省政协委员一直关注的话题。
“博士后是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高校师资的蓄水池。陕西具有良好的博士后培养和创新创业基础,理应在全国博士后队伍建设中体现更大担当、分享陕西经验。”省政协委员李赞建议,依托西安市正在推进的未来信息港,建设博士后创新创业产业园。园区为博士后提供创新创业的场地、资金、政策等支持,建立博士后科研成果展示和交易平台,深化企业与博士后开展成果转化合作。同时,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博士后创新联合体,协同推进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博士后提供科研创新平台和专业指导,企业为博士后提供实践基地和成果转化渠道,支持博士后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破解企业技术难题,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我们经过深入调研走访发现,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投资领域仍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在‘需求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项目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且一定程度存在‘不会转’‘不敢转’的情况;在‘供给方’,市场化运作的创投基金一般对投资大学生初创项目持审慎保守态度,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中。”省政协委员鲁镇表示,这就需要政府主导设立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项投资基金,为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第一桶金”。尊重市场规律,用政府基金的“耐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转化为耐心资本,重点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吸引、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和大学生团队在陕投资兴业。此外,还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机制,加强优质创新创业项目遴选与储备;建立完善基金管理机制,细化各种场景下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不仅要看项目的短期经济效益,也要考虑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
省政协委员王义红提出,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鼓励高校和教育机构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跨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式学习等,帮助学生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要建立人才梯次培养机制,对具备入选陕西省科技领军、青年拔尖、青年托举等的优秀人才,开展“滴灌式”“跟踪式”精准培养培训,不断壮大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本报记者 路强)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