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中企“出海”:精于运筹方能“勇立潮头”

2025年04月29日 09:3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以消费者价值为原点、以关键技术为支撑、以产业生态为载体的创新体系,为行业和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形势变化、行业政策调整及市场供需失衡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制造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承压。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业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企业“出海”,既需明确方向路径,更需专业团队保驾护航。而在香港国际业界领袖联盟执行主席、中老泰国际联合创始人林心如看来,一场成功的“乘风破浪”要从企业自身的“准出证”谈起。

众所周知,境外投资(ODI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备案是法律规定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重要的合规程序。基于ODI备案“倒推”企业资质,林心如表示,从成立时间上看,境内企业应满足成立1年以上这一条件,因为如果成立不满1年,很难提供完整的经审计后的财务报表,也较难通过审批部门的核准或备案;从财务状况上看,企业近1年由独立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能出现亏损情况,同时建议净资产回报率高于5%,资产负债率低于78%,以此来证明企业拥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足够的实力开展境外投资;从股东背景与资金来源上看,要力求股东背景清晰透明,资金来源真实合法,企业需详细解释国内股东背景、资金来源,以及海外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否则难以通过审查。

自身准备工作完毕,计划“出海”的企业还需进一步规划“出海”目标与路径。

林心如表示,“出海”目标的选择与企业发展战略密不可分,需要综合考量政策稳定性、市场需求、供应链配套、成本优势及地缘政治风险:“目前看,东南亚相关国家已经成为承接我国制造业转移的‘首站’,这些国家普遍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电子、纺织以及家具等行业已经形成聚集效应,且靠近我国市场、能享受到RCEP关税优惠;要躲开贸易壁垒,北美自贸区是个不错的选择,且那里汽车、家电等产业配套成熟;东欧国家是中企进入欧盟的‘捷径’,尤其适合承接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等中高端产业;以非洲、中东及中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中企可优先选择与中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并借助政策性保险(如中信保)对冲风险。”

“出海”路径规划同样需要慎之又慎。林心如表示,中国企业“出海”大致可分为三种路径。

一是与供应商合作。企业可选择与当地成熟销售供应商携手,依靠供应商来开拓海外市场。这一路径的一大显著优势是初始成本低,企业能借助供应商在分销网络、跨境物流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迅速打入市场。但美中不足的是,企业自身未掌握核心分销资源,这会对利润造成一定影响。

二是投资自建。企业可以直接在海外投资成立分公司,开启从零起步的市场拓展之路。

选择此路径时,企业要依据自身业务状况,挑选合适的目标国家与地区,并规划建设方向和策略。该模式对企业出海人才储备、经验及运营能力要求颇高。而且,由于一切从头开始,所需周期长,会影响建设和切入市场的速度。

三是参与海外并购或合资。企业可通过收购海外现成的公司或团队,获取其业务、渠道、品牌和技术等资源,也能与海外合作公司共同出资实现资源共享。这种方式有助于企业迅速进入海外市场,能直接利用海外公司成熟的销售渠道和供应链体系,也利于企业遵守海外法规。但在筛选标的、融合团队、开展谈判以及投入资金等方面,成本会更高。

此外,林心如还提示,计划“出海”的企业要熟知国家关于境外投资的限制以及敏感行业规定。严禁参与危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海外投资活动,诸如未经国家批准出口核心技术与产品、运用中国禁止出口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展境外投资,以及对赌博、色情等产业进行境外投资等。为此,企业应提前准备好详尽的境外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入分析投资目的地的市场环境、行业发展趋势、竞争格局、投资建厂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风险评估等方面。报告逻辑严谨、数据精准,为审批部门提供有力决策依据。

“中企‘出海’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建议企业选准专业咨询服务团队,充分评估相关地区国家产业链基础和聚集性,全面考虑效费比,做明明白白的‘航海人’。”林心如这样说。(崔吕萍)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