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对话 评论 产业 星语

首页>影视>聚焦

从科幻荒漠到星辰大海——中国科幻电影的破茧之路

2025年04月30日 09:20  |  作者:侯光明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的话:

近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相继举办,电影工作者相聚一堂,共话电影艺术发展。在电影艺术众多类型中,科幻电影以其独特魅力,展现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想象。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早期作品闪烁着的科幻星火,到如今《流浪地球》系列、《独行月球》等屡获重要奖项以及掀起的观影热潮,无数电影人以勇气和智慧,在技术、创意与文化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本期讲坛邀请侯光明教授讲述中国科幻电影的破茧之路。

主讲人简介:

侯光明,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系统科学、组织科学、创新理论与方法、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在组织系统科学、创新方法、电影产业等学科领域有较多创新成果和贡献。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当今时代,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愈发紧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科技作为艺术创作的实现手段,为艺术表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艺术则为科技创新注入了灵魂,赋予科技以思想与情感。影视作品是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产物,科幻电影作为科技实力与艺术表达交汇的结晶,可以说是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极致体现。科幻电影既是现实的投射,也是未来的预演,它以技术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核,记录了人类对未知的追问、对命运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科幻电影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如何呈现科学发展的奇迹,更在于它如何通过艺术表达,为人类文明注入思想的光辉与人性的温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明确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近年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全球票房近百亿,中国科幻电影在国际影坛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三体》的影视化改编更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幻影视走向世界舞台。这些作品的突出表现,彰显了中国科幻电影从小众题材到文化名片的华丽转身,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正迈向新的高度。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是实现2035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关键一年。2025年也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在此重要时刻,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萌芽探索(1930-1970):

科幻启蒙与技术困境的早期尝试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科幻电影便开始踏上一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探索之路。当时,受新文化运动与科学启蒙思想的影响,文艺作品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使命,更是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电影出现“孤岛电影”的发展格局,张善琨创办新华影业公司,以拍摄商业类型电影为主。正是在这样艰难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科幻电影开始了早期的创作与尝试。1938年,新华影业公司拍摄了现有史料记载的,中国最早的科幻电影《六十年后上海滩》。该片由杨小仲自编自导,通过梦境穿越这一巧妙的叙事手法,将两名小职员置于60年后的上海滩,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一系列稀奇古怪且令人忍俊不禁的奇妙冒险。《六十年后上海滩》中呈现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先进科技元素,如飞行汽车、自动化家电、人工控制天气等,对未来的上海都市进行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建构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生活充满新奇的未来世界。在当时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这部电影反映了民国社会对科学进步与现代化的想象。从影片中,我们能够窥见早期中国科幻电影创作者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积极展开科幻电影创作探索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时代的核心诉求。1958年,新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十三陵水库畅想曲》,该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改编自田汉的同名话剧,由金山执导。影片创作者对未来社会的描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20年后十三陵水库地区的场景,此时该地区已经成为一个充满科技感和乌托邦色彩的共产主义乐园。影片描绘了一个没有劳动差别、人们可以自由登上月球旅行的理想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技进步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部电影作为新中国早期科幻电影的尝试,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3年,由王敏生编导的少儿科幻电影《小太阳》问世,影片讲述了热爱科学的小朋友们设想制造“小太阳”以改变寒冬气候的故事,并为观众呈现了飞车、机器人、航天器等未来奇观,尤其是对外太空和航天器内部环境的大胆展示,具有一定的先锋意义。

早期中国电影人已从多角度展开创作,对科幻影片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意识形态环境,早期中国科幻电影作品数量较少,且多以科普功能为主,科幻属性相对薄弱。如《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和《小太阳》等作品,在创作上更多地承担了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的使命,其核心聚焦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功能。

复苏转型(1980-2010):

文化驱动与市场阵痛的双重挑战

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初,中国科幻电影在产业转型发展的浪潮中逐步复苏,但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这一发展阶段受文化驱动的深刻影响,同时也遭遇到社会转型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国家将“四个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科技兴国成为重要的治国方略,科幻文化从无到有、逐渐发展,中国科幻电影迎来了发展契机。与此同时,随着文学思潮的兴起,中国科幻文学开启了“黄金时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家和作品,为科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源泉。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了《珊瑚岛上的死光》,该片就是根据童恩正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以科学家防止激光武器导致世界毁灭为故事主线,掀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篇章。《霹雳贝贝》也改编自张之路的同名科幻小说,影片描绘了一个小男孩贝贝因出生时遭遇不明飞行物而获得超能力,并在成长中历经种种奇幻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经典的科幻电影作品,更是一部国产儿童电影佳作,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还有《错位》《合成人》等一批科幻电影相继问世,这些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均有所创新,展现了创作者对未来科技的想象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20世纪90年代,电影市场逐渐放开,好莱坞电影以强大的视觉效果和成熟的商业模式进入中国市场,对本土电影发展形成巨大冲击。这些好莱坞大片在特效制作上远超当时中国电影的水平,还以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中国观众。如《真实的谎言》《未来水世界》等影片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进一步挤压了本土电影的生存空间。于是,90年代的中国科幻电影在创作上努力尝试将科幻元素与伦理、爱情、惊悚、犯罪等多种类型元素混合,且倾向于以技术滥用、生态危机、基因改造、人体移植等作为电影的整体基调,打造危机化的叙事模式。如《魔表》通过一个神秘的魔表展开故事,探讨了时间与命运这一深刻主题,反映了创作者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深刻追问。《毒吻》讲述了一个天生带毒的新生儿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环境污染问题。影片中极端的科幻设定,表达了创作者对环境问题的愤怒与抗议,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大气层消失》则讲述大气层被破坏后人类面临的灾难,探讨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叙事模式反映了当时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对科技发展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人类未来的焦虑与困惑。然而,类型糅合在某种程度上显得不伦不类,部分作品因缺乏高质量的科幻世界观支撑,以及在特效制作上的粗糙,最终沦为“大杂烩”,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也难以与好莱坞大片相抗衡。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迎来了市场化改革的契机,那么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则进一步向国际化迈进,逐渐融入全球电影市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与全球电影市场的联系愈发紧密。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制作的市场化意识与商业类型片运作模式也日益成熟,电影人开始意识到科幻电影在整个产业发展中的巨大价值。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香港与内地在电影产业领域的合作。在CEPA协议的推动下,中国香港与内地合拍科幻电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创作趋势。《长江七号》在特效制作上达到了当时国内的较高水平,还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道具,营造出充满想象力的科幻氛围。影片对家庭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这种文化内涵的融入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也使科幻电影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此外,《机器侠》《未来警察》等影片借鉴好莱坞电影中的“超人”形象,通过娱乐化和大众化的叙事技巧,将科学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并在科幻故事中融入大量中国传统功夫元素,迎合了中国市场的欣赏口味。

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科幻电影在文化驱动与市场挑战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探索前行,逐渐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为后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虽然中国科幻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难以与好莱坞科幻电影相抗衡,但已初步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科幻风格。

破局崛起(2010-至今):

工业化制作与本土化的双重突破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此后十余年间,中国电影在市场规模、创作水平、技术革新以及文化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均实现显著提升,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运作更加成熟,广大观众的审美观念逐渐提升,中国电影创作也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科幻电影,2020年8月,《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将科幻电影创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推出科幻制作的“国家队模式”,提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科幻文化的广泛传播推广下,通过科幻电影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已成为科幻创作者的共识。

科幻电影发展高度依赖于一个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而这一领域长期以来正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短板。随着我国电影特效制作技术的显著提升,为科幻电影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科幻电影制作水平的提升,还推动了整个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发展。2019年被称为国产“硬科幻”电影元年,《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相继上映,完整的未来世界观、高工业水准和美学追求收获了大批观众的喜爱。《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以自主研发的虚拟拍摄系统、行星发动机等视觉奇观,实现了电影工业美学的突破。导演郭帆还与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合作,成立电影工业制作联合实验室,共同承担影片的技术研发工作,致力于推动中国电影制作技术工业化及行业基础标准的建设。2022年暑期档,《独行月球》为科幻与喜剧在类型上的融合开辟了新道路,该片在叙事上巧妙平衡了科幻的宏大叙事与喜剧的幽默表达,将荒诞夸张的情节与密集的笑点相结合,同时借助精美的特效技术,为观众呈现了令人信服的月球场景。《独行月球》满足了观众对于视觉奇观的期待,更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孤独与希望,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技术水准的显著提升。由陈思诚编剧、导演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将科幻与喜剧融合,诠释了中国式的家庭父子关系,具有良好的商业类型片质感。值得一提的是,陈思诚还在筹备《外太空的肖邦》《外太空的莫奈》,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科幻“宇宙”,尝试在科幻类型片上实现创新突破。此外,郭帆监制、孔大山导演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以创新叙事打破类型桎梏,用荒诞现实主义拓展类型边界。改编自郝景芳原著小说《北京折叠》的科幻电影《折叠城市》也已启动。

当下,中国科幻电影在美学体系建构、工业制作技术与电影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已得到全方位提升,通过持续的技术革新和工业体系优化,中国科幻电影必将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为实现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未来展望:

构建东方科幻宇宙,弘扬东方美学与价值观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正逐步成为科幻电影创作的核心驱动力,拓展了电影制作的边界,为科幻电影的视觉呈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人类对乌托邦的想象,最初就来自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的融合将带来更加智能化的交互,未来的科幻电影不仅会带给观众超现实的体验,更将建构一个全人类理想主义的完美虚拟空间。如通过科幻电影中的世界观、场景、人物连接到虚拟世界中,或是将电影海报、音乐、纪录片、预告片、花絮等制作为数字化资产供观众收藏,或通过元宇宙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制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文化消费场景,为观众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流浪地球2》就运用面部捕捉及AI技术对人物角色进行“年轻化”处理,突破了“AI换脸”的技术难题。同时,影片中的科学家通过脑机接口将人的记忆和思维上传储存到计算机,构建了一个拥有数字生命的虚拟空间,展示了未来人类借助机器获得重生的可能性。《传说》则运用AI复原演员成龙的年轻形象,其在影片中的演出份额超过了70%,这也是中国电影首次尝试用AI角色承担主角。由博纳影业AIGMS制作中心出品制作,抖音联合出品的AIGC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总播放量超过1.4亿,该剧实际是同名电影的预演,出品方计划从短剧发展到长剧,再发展成科幻电影,甚至衍生出游戏。应用人工智能等领先技术能够为科幻电影制作带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新性,这种“虚实共生”的影像革命,不仅能够提升科幻电影的观赏性,更将推动电影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而至,电影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科幻电影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望成为未来全球电影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全球影史票房榜上,科幻电影具有重要地位,《星球大战》系列、《阿凡达》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等经典科幻影片占据着全球票房榜前十的多个席位。科幻电影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更引领着电影技术和创作方式的创新。好莱坞大片凭借其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广泛的全球影响力,在叙事模式、特效制作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好莱坞科幻影片的故事多遵循成熟的商业叙事模式,以清晰的线性结构和“英雄之旅”模式为主,注重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在特效制作上,好莱坞拥有全球领先的制作技术和完善的工业化流程,能够创造出高度逼真且震撼的视觉效果。在文化价值层面,好莱坞大片传播美国主流价值观,同时善于融合全球多元文化的视野,使其科幻电影作品更具普适性。尽管中国科幻电影与好莱坞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迅速,展现出强劲的产业活力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根据《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089.6亿元,科幻阅读、科幻衍生品与科幻文旅板块原创能力凸显。科幻影视产业总营收67.1亿元,科幻微短剧与中短视频发展势头强劲,科幻电影节规模与影响力稳步提升。在叙事模式上,中国科幻电影更具多元性,作品受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强调集体主义的力量,如《流浪地球》中全人类团结起来共同拯救地球。同时,一些作品还以独特视角探讨科技与人性,叙事结构上相对灵活。如《宇宙探索编辑部》通过荒诞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展现对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思考,而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模式。在特效制作方面,中国科幻电影也进步显著,部分作品如《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在视觉效果上已达到国际水准。尤其近两年,中国动画电影创造了堪称现象级的票房成绩。特别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全球票房已突破157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彰显了中国动画制作技术和水平的飞速发展,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自发布以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还在全球最大游戏平台Steam的热度榜上一跃登顶,更在多个国际知名游戏排行榜中名列前茅,打破了长期以来欧美国家在游戏行业的垄断地位,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黑神话:悟空》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在特效技术领域质的飞跃,已经完全具备打造顶尖视效的能力。技术的进步将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也预示着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即将到来,中国科幻将向世界观众展示属于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文化价值层面,中国科幻电影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展现了中国在科技进步中的责任与担当。如《流浪地球》以“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家国情怀,通过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叙事逻辑,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崇尚的集体主义、家国情怀、仁爱互助等精神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背后蕴含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发展需要处理好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不仅要在技术层面取得突破,更要在文化内涵上展现独特的东方美学与价值观。要通过深度挖掘“集体主义”“天人合一”等东方叙事和处世哲学,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东方科幻宇宙”。以《流浪地球》系列和《三体》等优质IP为例,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想象力,更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在全球科幻叙事的舞台上,中国科幻电影应以“和而不同”的东方美学为鲜明特色,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神话和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厚底蕴,展现独特的中国文化魅力。《流浪地球2》对“数字永生”与文明存续的哲学思辨,引发了全球观众的共鸣,展现了中国科幻电影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提升。此外,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如《巨齿鲨》系列,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东方智慧和文化价值。中国科幻电影已经能够与全球观众展开对话,更能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东方美学和价值观念,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幻电影在全球文化市场的话语权。

中国科幻电影的高质量发展,还离不开青年影人的成长和崛起,中国科幻电影走向世界,需要一代又一代电影人薪火相传。近几年,中国科幻电影佳作频出,众多青年导演崭露头角,市场涌入一股青年导演新力量,如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系列,张吃鱼执导的《独行月球》,孔大山执导的《宇宙探索编辑部》等,新人导演、青年导演的作品逐渐成为引领市场的头部。为推动中国科幻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创”协同体系,通过举办科幻电影节展活动和科幻创作人才计划等,有效培养更多青年科幻创作人才,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更要推动科幻创作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的协同创新,打造“科技﹢文化”双轮驱动的产业模式,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以创新模式提升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准,推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升级与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科幻电影将在技术赋能、产业生态、文化输出和全球对话等多个维度实现突破,也必将在全球舞台上展现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艺术价值。从曾经的科幻荒漠到如今的星辰大海,中国科幻电影在探索与奋进中不断破茧前行,向着浩瀚宇宙与广阔蓝海扬帆起航,终将驶向属于东方美学的壮丽未来。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