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资讯
慢阻肺病稳定期如何应对?社区医生可帮助居民实现科学管理
夏季来临,空气温暖,气候变化较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患者咳、喘等症状有所减轻。许多患者误以为这是“痊愈”的信号,从而放松对疾病的警惕,这是十分危险的。实际上,尽管症状有所减轻,但患者体内的气道炎症仍在持续发展,仍需积极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以有效保护肺功能,降低急性加重的风险,维持病情的长期稳定。
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病患者近1亿人,但仅不足10%公众知晓慢阻肺病,70%-89.6%的患者存在诊断不足,40岁以上患者的药物治疗率仅有11.7%,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基于此,去年慢阻肺病已被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卫),患者将拥有个人“健康档案”,可享受免费的追踪
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发作时,心血管健康也会受损
慢阻肺病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疲乏、消瘦、焦虑等,细菌、病毒、空气污染、冷空气刺激、心血管以及其他相关合并症等因素常会导致急性加重的发生。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邓创豪介绍:“慢阻肺病急性加重会带来不可逆的损伤,比如呼吸系统症状加重,导致呼吸衰竭,心血管事件风险也会增加,发生心力衰竭、心梗、卒中等。因此,慢阻肺病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减轻当下症状和预防急性加重,降低心肺风险。在进行规范治疗和药物管理的同时,医生也需加强询问患者的急性加重史。”
早筛早诊有助于慢阻肺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有效减缓肺功能下降速度和避免急性加重带来的疾病负担。邓创豪主任提醒:“仅有不足3%的慢阻肺病患者知晓自己患病,近90%此前从未得到明确诊断,这表明目前慢阻肺病的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建议40岁以上、长期吸烟史、慢性呼吸道症状或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尽早进行肺功能检测,从而尽可能早地发现、干预、控制疾病。”
全面赋能社区医院,基层慢阻肺病管理提质增效
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地,基层医疗机构是关键的起始环节。广州市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朱慧明表示:“2024年,慢阻肺病患者健康管理被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们开展的工作可以用‘3个提升’来概括。首先是提升慢阻肺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能力,通过培训、现场带教、进修、实操考核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具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的基层医务人员。其次,提升初筛率和规范治疗率。通过筛查问卷发现慢阻肺病高危人群,帮助慢阻肺病患者早诊断、早治疗;通过基层医疗机构定期随访患者用药与运动状况,并建立与三甲医院的绿色转诊通道,降低慢阻肺病的急性加重发生率。第三提升健康知识普及率,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居民普及慢阻肺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居民对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这些工作均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要着力点,帮助居民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减轻社会疾病负担。”
当前基层卫生机构仍普遍存在设施设备不完善、药物配备不足、医保报销限制,以及医务人员短缺且任务繁重等问题,制约着疾病防控的成效。对此,广州市海珠区瑞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珺分享了相关经验:“在开展基本公卫工作的早期阶段,我们也曾面临过这些问题,而且当时居民对慢阻肺病缺乏了解,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是现阶段,社区加强了基础服务能力建设,可以为慢阻肺病患者提供专门的诊疗区、治疗区,并且基本药物配置也更加完善。在‘硬件’设施完善了之后,我们还改善了居民健康管理的思路,比如将肺功能监测纳入65岁以上老年人的体检必检项目,对已确诊的患者实行季度随访配药和健康监测。医保政策支持方面,广州已经将慢阻肺纳入一类门诊特定病种,基层配药报销比例超90%,可有效引导患者社区就医。”
张珺副主任介绍,去年海珠区瑞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2300多位慢阻肺病高风险人群展开了筛查,帮助近200位患者实现了早期诊断,目前这些患者已经被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管理体系中,实现定期复诊、规范用药和持续健康管理。随着未来基本公卫进一步落地,基层医疗机构将加速构建起全方位的慢阻肺病防控体系,实现从疾病早筛、规范诊疗到稳定期巩固的闭环管理,切实提升防控效能,守护全民呼吸健康福祉。(李芸莱)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