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全国政协委员李依娲娜:文旅促“三交”,唱响佤山幸福歌
“我还在从活动现场回来的路上,请稍等一下。”和全国政协委员李依娲娜约定的采访时间一再推迟。临近“五一”小长假,作为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即将举办的相关文艺活动的执行工作人员,她正忙着进行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大客流。
李依娲娜所说的“活动”,就是将于“五一”期间举办的2025年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届时,会有来自国内外近10万游客齐聚佤山沧源,共赴这场‘激情满满、幸福长久’的泥浴盛宴,深度体验‘佤式’狂欢。我负责相关工作,累并快乐着。”李依娲娜说。
“沧源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沧源旅游资源丰富,除沧源崖画、创世史诗《司岗里》、佤族原始部落翁丁村外,还有拉木鼓仪式、佤王宴等民俗活动。”
“作为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佤族传统村落之一,翁丁村老寨就是一部鲜活的佤族文化史,是中国佤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证,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老寨仍然保留着佤族传统村落的要素布局和房屋特征,村民传承着佤族的生产生活习俗。”
……
每每谈及自己的民族和家乡文旅产业发展,李依娲娜总是滔滔不绝。近年来,沧源县充分发挥当地自然古朴、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的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文旅等产业,写好民族文化文章,打好边境小城旅游招牌,走出了一条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路子。不仅在绿色生态发展中将好风景变成好“钱”景,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
为了更好地以文旅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百姓吃上“旅游饭”,李依娲娜没少想办法。
“要打好边境小城的旅游招牌,就要和各地的游客打交道。但以前村民们不太会说普通话,很难与外地人交流。”李依娲娜发现,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双推”工作,可以为佤族同胞们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保障。为此,她积极响应县、乡、村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制度,组建百余人的普通话推广工作组,突出对教育、景区、服务行业等部门进行指导和督促。“现在游客进入景区,村民都能在路边大大方方招揽游客,主动讲解村寨里的佤族文化。可以看到60多岁的老人既能唱佤调,也能用普通话给游客讲述班洪四大嫂、班洪乡抗英的故事。”
为了不断加强文旅工作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素质,李依娲娜还组织开展了各类培训活动。“文旅发展的关键在人,所以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李依娲娜介绍,沧源县每年都会结合实际对景区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开设礼仪文化培训,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特色课。“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当地的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故事和爱国主义教育故事讲好,让更多人认识沧源、爱上沧源。”
如今,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佤山人民已经走出了一条文化路、致富路、振兴路。“2024年我们举办了66场文艺下乡活动,接待国内外游客328.97万人次,同比增长22.76%。2025年春节假期游客接待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说起这些年的文旅成绩,李依娲娜充满了自豪。谈到对未来的展望,她表示,将继续深挖在地文化,树立地理标识,打造特色IP,推动景区建设和文化活化与体验升级,持续将非遗、民俗、手工艺等融入旅游场景。“我们的文化不该困在大山里,应该让更多的人看见!”(本报记者 奚冬琪)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