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全国劳动模范黎凤珍:绣出苗山千年文脉 绣出今日幸福路
4月,云雾缭绕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清晨的露珠还未散去,黎凤珍已坐在非遗工坊的织机前。她指尖翻飞,彩线穿梭,一幅白裤瑶族服饰的图腾渐渐成形。这双手,40余年捻纱染布、穿针引线,不仅绣出千年非遗的璀璨,更绣出一条让200余户瑶乡妇女脱贫致富的路。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黎凤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用行动诠释了“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
“白裤瑶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书。”黎凤珍说,自己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种棉、纺纱、浸染,30多道工序烂熟于心。那时候,瑶族服饰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到它会成为改变命运的手艺?如今,黎凤珍不仅自己继承了这门手艺,还手把手带着女儿来传承:从捻纱到刺绣,从便装到盛装。如今,女儿已是县级非遗传承人,母女俩共同经营的工坊年收入超50万元。
在黎凤珍的带动下,200多户瑶乡妇女进入瑶族服饰厂房工作,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有很多山区贫困妇女,以前在山区种玉米。因为耕地少,收入极其有限。我们的扶贫车间给她们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大家一起制作传统服饰和文创产品,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变好了。”说到这里,黎凤珍露出灿烂的笑容。
2019年,白裤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凤珍敏锐地意识到,技艺必须“活”在当下。她开设非遗工坊,将古老的织机搬进现代厂房,却遭遇了第一个难题——如何让传统服饰被市场接受?起初,滞销的产品堆积如山,工坊一度发不出工资。“我跟员工坦白困难,他们却说:‘凤珍姐,我们等你!’”这份信任让黎凤珍红了眼眶,她四处筹钱,带着团队跑展会、拓销路,渐渐地,订单从景区扩展到全国,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
此后,黎凤珍和团队将瑶族纹样创新设计成围巾、抱枕等文创产品,慢慢摸索服饰制作和销售的创新路径。“有人说传统技艺要‘原汁原味’,但我觉得,真正的传承是让它活在当下。”黎凤珍介绍,“传统基因﹢现代表达”的创新形式大大提高了文创产品的销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不断增加。
从深山到都市,从传统到创新,黎凤珍的银针始终穿引着两条线:一条是延绵千年的文化脉络,一条是新时代的振兴之路。劳动不是重复的针线,而是让每一个日子都有迹可循——绣文化,绣生活,更绣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同心圆。
在里湖瑶族乡小学的手工课上,黎凤珍挎着竹编针线篮走进门,孩子们便一窝蜂涌上来,小手扒着桌沿,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她手中的绣绷。她轻声讲解,孩子们稚嫩的手指笨拙却认真地模仿。
这样的场景,从八圩中学的礼堂到瑶族生态博物馆的展厅,从移民新村的活动室到深山教学点的石阶前,重复了不知多少回。黎凤珍的足迹踏遍11个村寨,蓝靛染的围裙上沾过不同教室的粉笔灰,针线篮里装过孩子们塞的野果和纸星星。两千余名学生、村民在她的指导下,第一次捏起绣花针,也第一次懂得:原来祖辈衣裳上的鸟兽纹样,藏着瑶山千年的月光与风声。
一针一线绣日月,千丝万缕织春秋,黎凤珍以劳动为荣,把传统工艺变成创造幸福的密码。谈及获评全国劳动模范,黎凤珍激动地说:“我特别开心,也倍感荣幸,这个荣誉给了我很大信心。我会加强对乡亲们的培训,指导他们把劳动和刺绣结合起来,把产业做大做强,让大家每年都有稳定收入。”(本报实习记者 张博涵 通讯员 刘海婧 赵正勇)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