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新农人”杨恩兰: “三天不下地,心里就没底”

2025年05月01日 09:58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501095708221

接通刚刚获评贵州省先进工作者、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主任杨恩兰的电话时,她刚刚从水城区龙场苗族白族彝族乡龙场村下乡回来。“我们这边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今年引进了新品种。最近‘飞防’工作刚刚结束,要下去看看效果怎么样。”身为植保工作者,自2016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这位苗族姑娘就一直行走在家乡乡镇的田间地头,致力于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工作。去年,她又接手新工作——监督、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今天下乡还有一个任务,是看看之前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的问题有没有整改到位。”

作为一名“90后”,杨恩兰本科学的是生物科学专业,却在研究生时选择了植保专业。“上学时,我就很关注生态安全问题,所以研究生选择了植保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一方面是想实践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也确实想为家乡做点什么。”说起当初的选择,杨恩兰话语质朴。

当植保工作者,接触最多的就是农户,一次次求助,一个个电话……每一次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需求,都让杨恩兰觉得自己被信赖、被需要。

一次,还在植保站工作的杨恩兰接到猴场镇小田坝村八组农户雷勇的急电,说自家种的6亩猕猴桃叶子全枯了,想请站里帮忙看看是什么原因。杨恩兰随即组织人员前往雷勇家勘察猕猴桃的发病情况,现场采样、查阅资料、咨询专家。找到病因后,她又马不停蹄地采购杀虫剂送到雷勇手里。

像这样的情况,在杨恩兰的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水城区地处乌蒙山区,高山坡地多,海拔差异大,土地资源少,多样的种植结构、多种病虫害频发威胁着当地农业生产。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研究后,杨恩兰发现当地老百姓缺乏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经验,经常少打农药、多打农药、混打农药。“用少了起不到防治作用,用多了又对作物产生药害。”这也让杨恩兰意识到,必须尽快将病虫鼠害防治的新理念、新经验“送货下乡”,以提升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

常见病虫害有哪些特征、粮食作物生病了有什么预兆、发现后应该如何处理……此后,通过广泛开展“理论﹢田间课堂”活动,杨恩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科普病虫害知识和防治技术,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经过几年的科普、讲座,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农户的用药意识普遍提高,绿色环保观念也逐步形成。说明我们的基础工作没有白做。”

“干我们这一行,三天不下地,心里就没底。”在杨恩兰的办公室里,常备着一顶草帽和一双胶鞋,农户一个电话打来,她便立即出发。现在虽然工作重心转移,但很多农户依然存着杨恩兰的电话。“只要大家有问题、有需要,我都会尽力解答。而且监督管理高标准农田,同样也得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现问题。”

2023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杨恩兰更加忙碌了。从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农业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再到教育、医疗……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是她调研的课题。“我们贵州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有很多有潜力的农业特色产业。”杨恩兰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把美丽家乡建设得更好。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