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主席论坛 委员说话 同心论坛 议事厅 政协网评 微言大义

首页>要论>大家谈

如何看待“数字疲劳”

2025年05月08日 08:3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五一”假期期间,不少网友感慨,自己每天玩手机的频率直线上升,感觉自己“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玩手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5年初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99.7%。有人认为,海量的信息有助于帮助自己及时了解各种新闻;也有人表示,频繁地接收各类信息使自己每天都陷入“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无法有长时间的深度思考。本期“观潮”就如何看待“数字疲劳”听听大家的想法。(本期主持 张家铭)

避免沦为技术的“数字难民”

数字疲劳,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在线”状态中,信息过载和在线压力的持续消耗所引发的身心疲惫状态。当前,社交媒体普遍追求“无限滚动”的设计和算法投喂,大大加剧了用户信息焦虑,导致公众长期注意力涣散与深度思考能力退化。缓解数字疲劳,还需要积极建立数字边界,通过物理隔离、信息减负、行为重塑等方法,重构“人—技术”的关系,实现“主动离线”,例如每周设定1天“无设备日”,打破“屏幕依赖惯性”;社交媒体戒断,批量处理消息(如每小时集中查看1次微信);关闭非必要App通知,从“每天减少10分钟刷屏”开始,逐步延长离线时间……

建立健康的数字边界让个体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避免沦为技术的“数字难民”,让技术成为“增强人类能力”的工具,而非“消耗人类生命”的黑洞。(本报记者 方 慧)

主动隔绝不可取

数字洪流裹挟着人类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的核心竞争力。知道的信息越多,也就越容易作出对自身有利的决策。当人们习惯用“取消关注”代替理性对话,用“自我隔绝”取代信息搜索,看似主动地建立信息边界,实则是让自己逐渐走向信息孤岛。

真正的信息掌控者不是躲在数字高墙后的隔绝者,而是能够在纷繁信息中不断筛选、汇总、整理信息并保持清醒判断的思考者。当我们学会用科学方法筛选信息而非简单隔绝,用批判思维消化观点而非被动接受,用理性对话替代情绪对抗,方能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不受冗余信息的干扰,在信息浪潮中依然能够驾舟稳行。(媒体人 陈梦菡)

在数字浪潮中把握人的主体性

当下,手机成为连接世界的“随身智库”,面对信息洪流,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屏蔽”浪潮,而在于平衡个人与互联网的交互关系,关键在于坚持把握人的主体性。

首先,要回归现实的人本身,锚定自我存在的真实坐标。区分获取海量信息的伪需求和现实需要的真需求,回归现实的生活,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发展。其次,要坚守“为我所用”的理性意识,拒绝被信息浪潮所裹挟。在获取海量信息时,辨别信息对于自身的需求。最后,还要警惕数字剥削,守护个人的数据主权和认知主权。平台经济的“注意力收割”和“数据殖民”本质上都是对用户的剥削,提供看似免费的服务实则将人异化为“数字劳工”。

技术史证明,认知革命必经“阵痛期”。当我们学会将“数字器官”从“外置附件”转化为“可控义肢”,才能在信息海洋中坚守自我的主体性。(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詹 妮)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