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谱
“抗日民族小英雄”王璞烈士
王璞自制的砚台 7.2×11.5×2厘米
王璞用过的红缨枪头 长34.5厘米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大量反映红色记忆的珍贵文物。其中,有几件特殊、朴素而令人难忘的文物,它们都属于一位英勇爱国的小主人——被授予“抗日民族小英雄”光荣称号的王璞烈士。
勤奋好学的小战士
河北省中部偏西的太行山东麓、古城保定市西郊,有这样一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热土,这就是河北省顺平县(当时名为完县)。1929年,王璞便出生于顺平县大悲乡一个叫作野场村的村庄中。这里看似平凡无奇,却发生过许多壮烈的革命事迹,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沿铁路大举进犯。保定的失守,使得老百姓议论纷纷、人心惶惶。而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又让人们大受鼓舞,看到了光明。
不久后,八路军来到了大悲乡,王璞跟随父亲,带着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一起聆听了八路军召开的群众大会,这场大会对王璞产生了莫大的影响,革命的火苗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燃起光亮,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日本帝国主义妄想灭亡中国,国难当头决不能当亡国奴!八路军是救穷人、打鬼子的,所以,只要跟随八路军抗日打鬼子,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到时候穷人就一定能翻身!
1938年春天,野场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王璞的父母正式参加革命工作,父亲王三群被选为村长,母亲张竹子也参加了妇救会。1939年,10岁的王璞就读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根据地小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学校里,老师给他们讲述了王二小“宁为抗战死,不做亡国奴”的故事,还教同学们唱很多革命歌曲,据说,其中王璞最喜欢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歌》,这首歌他上学下学的路上唱,干活的时候也唱,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都是他的榜样。
条件虽然艰苦,缺纸又少笔,但学习知识在王璞看来是最开心的事。为了能更有效地学习,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心灵手巧的王璞上山采石,特意为自己打造了一块小石板,只要有空,就会用这块心爱的小石板练习算术,一笔一画写下自己每天新认识的字。为了把字练得更漂亮,王璞还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方小砚台,虽然略显粗糙,但却是他从家乡山里精挑细选出来最合适的石头,然后一点一点打磨而成的。这方砚台,是王璞的知识乐园。
由于表现出色、能力出众,1940年,11岁的王璞当选为儿童团团长。热心的他经常充当“小先生”,教儿童团员识字,教他们“五不誓约”,还教小伙伴们唱歌:“儿童团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建设独立自主的新中华。”王璞还在抗日小学的墙上贴上了一张《抗日公约》,号召大家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在他的影响下,野场村的儿童团员都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在学习中,孩子们对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信仰也愈发坚定。
除了学习,王璞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率领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以及跟着母亲拥军优属。在工作中,他还特意将自己红缨枪的枪头打磨得锃亮,看上去威风凛凛,引得小伙伴们交口称赞。这件红缨枪头,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上面已经呈现出若干锈迹,但仍可看出当年小主人对它的精细打磨,至今仍泛出隐约的光辉。
为对付日军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由于工作认真,学习基础扎实,悟性极高的王璞很快学会了造雷以及埋雷,并且创下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日军的战绩。这些战绩被乡亲们相互传颂而流传至今。不满14岁的王璞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小战士。
视死如归的小英雄
1943年春天,已经是穷途末路、垂死挣扎的日军更加疯狂,对唐河两岸进行大“扫荡”,王璞的家乡野场村作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后勤供应处,自然成了日军的重点目标。虽然敌人来势汹汹,但由于乡亲们的谨慎与平日的训练有素,野场村早早便做好了总动员。
在这关键时期,王璞丝毫不敢松懈,他利用野场村山沟多的地形优势,日夜带领儿童团员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信,并曾抓到过被日军派来刺探情报的特务。
由于汉奸告密,1943年5月7日,日军突然包围了躲藏着200多名群众的后石沟,并在山坡上架起了机枪。日军拿着汉奸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在这生死关头,王璞和妈妈张竹子昂首挺胸站在最前面,毫无惧色。日军软硬兼施、威逼群众说出八路军的枪支、弹药、粮食与服装的隐藏地点,特别是兵工厂的具体位置。面对敌人的威胁,王璞表现出远超一个孩子的镇定与勇气。
问不到想要的信息,日军恼羞成怒地破口大骂,威胁要杀掉王璞等人,进而杀掉所有乡亲们,在这关头,王璞依然把脊梁挺得直直的,痛骂汉奸:“就算知道,也不会告诉你们这些日本鬼子和狗汉奸的!”并高声号召乡亲们:“我们不能说,为了抗日胜利,宁死也不能当汉奸!”这时,张竹子也毅然决然地表示:中国人宁死不当亡国奴,誓死不当出卖国家的汉奸!母亲的支持,给了王璞更坚定的信念。
在敌人的殴打之下,王璞挣扎着喊道:“儿童团团员们,还记得老师教给我们的十个大字吗?宁为抗战死,不当亡国奴!”在场的20多名儿童团员,此时此刻也纷纷勇敢地站出来,跟随王璞一同高声背诵“五不誓约”:“不给敌人带路,不暴露八路军干部,不说出抗日干部……”
最终,日寇恼羞成怒地向在场群众开枪,制造了一起杀人惨案——野场惨案。在这场惨案中,王璞与母亲及100余名群众一同被敌人残忍杀害,当时,他只有14岁。
为了纪念王璞、纪念野场村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授予王璞“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在纪念碑上,仍能看到人民对王璞短暂光荣一生的记录与缅怀。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称号。王璞的英勇事迹,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今天,如果来到河北省顺平县野场村旁的石匣岭,可以看到这里伫立着一座英雄纪念碑,上面这样写道:“不论军政干民,到此止步,向抗日小英雄致敬,以示景仰!”
(作者代媛媛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