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两岸>聚焦
共探美化之道 共筑和美乡村
——第八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综述
第八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王惠兵 摄
6月的厦门,海风轻拂,阳光温柔地洒在这座充满活力的海滨城市,空气中弥漫着凤凰花淡淡的香气,为第十七届海峡论坛·第八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的召开营造出温馨而热烈的氛围。
6月15日,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和福建省政协主办的第八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在厦门如期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400多名基层代表和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美化乡村人居环境”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共绘两岸乡村发展新蓝图。
▶▶▶ 立足“两山”理念,汇聚两岸同胞智慧力量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这一理念,深刻阐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协同共生开辟了新路径。这一理念将绿水青山视为珍贵财富,认识到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巨大经济价值,能够持续创造综合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提出后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该理念在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层面持续拓展。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之一,得到更为深入的阐发。如今,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指引各地在发展中兼顾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两岸基层治理论坛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以“美化乡村人居环境”为主题,旨在汇聚两岸同胞智慧力量,共商共建美好家园,携手助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实践中,许多乡村坚持保护、传承、利用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依托绿水青山、民俗风情等资源禀赋,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文旅、休闲康养等新业态,呈现出人气旺、消费火、热力足的良好态势,绘就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幸福画卷。特别是不少台湾同胞弘扬家国情怀,在参与乡建乡创等生动实践、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程中,贡献了才智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辉指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在乡村发展历程上铭刻共同记忆,在乡村美好生活上心怀共同追求,在乡村建设愿景上拥有共同向往。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携手并进,共享乡村生态治理的宝贵经验,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精神,拓展实现乡村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有益路径,努力打造安居乐业家园,让万千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同心谱写两岸同胞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新篇章。
福建省政协主席滕佳材在致辞中表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历史潮流和两岸同胞共同选择。他期盼两岸乡亲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携手探索美化乡村之道,共筑和美乡村。持续推动生态保护经验互鉴,共同绘就美丽人居生态环境;深化产业协作,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变化;推进乡村文脉共续,传承保护乡土文化,留住乡愁,以和美乡村助推两岸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刘赐贵指出,要进一步发挥两岸基层治理论坛在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 分享经验,凝聚互鉴合作共识
论坛期间,来自两岸的基层代表们围绕“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价值转化”“乡村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交流,分享在乡村规划、环境整治、产业培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党委书记黄麟惠分享了古零镇依托山区生态资源、发挥文化特色优势的做法:以体育为“笔”,以“赛”为媒,坚持“靠山吃山”,抓住“攀岩入奥”战略机遇,让“岩壁上的赛事”转化为“百姓口袋里的收入”;以文旅为“墨”,描绘“文化﹢旅游﹢民族团结”“诗和远方”;以生态为“纸”,在石缝中坚守“两山”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呈祥乡东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志阳介绍了东溪村如何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从贫困山村到美丽乡村的蜕变。“我们通过整治乡村环境,打造特色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村民的收入也大幅提高。希望能与台湾同胞分享经验,共同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李志阳说。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单龙寺镇党委书记方飞分享了扫帚河村的发展经验,该村立足资源禀赋,做活山水文章,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成为安徽省第二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台湾嘉宾也带来了台湾在乡村环境整治、社区营造等方面的经验,利用有限资源打造精致的乡村景观,以及发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有效做法。台湾中华统一促进党总裁张安乐在发言中感慨地说:“镇的交流非常重要,两岸乡村有交流才有感情,多交流能改变对大陆的观感。希望民间能组团,以姐妹城市、姐妹乡的形式加强两岸乡村交流,共享美好生活。”他的话语质朴而真挚,道出了两岸基层交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邓岱贤谈及大陆乡村振兴成果时赞叹不已:“大陆各地在乡村振兴方面成效显著,农村风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盈利后,农民将家乡建设得与城市一样美丽,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还提到自己老家山东枣庄的亲戚都住上了楼房,变得更加宜居暖心,这是大陆乡村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台湾中华海峡两岸新经济交流协会理事长许乃维分享了台湾推动乡村再生计划的经验,包括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传承农村文化等。他认为,两岸在乡村建设方面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之处,通过交流合作能共同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 绵绵用力,探索两岸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
作为海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品牌活动,两岸基层治理论坛以两岸基层民意代表和基层治理交流为特色,是人民政协为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搭建的机制化平台。自2018年起,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八届,先后围绕民生福祉、乡村振兴、公共卫生、民俗文化、文旅经济、乡村工匠、智慧乡村、和美乡村等主题,沟通情况、交流看法、分享经验、汇聚共识,参与其中的两岸基层人士和专家学者等已达1500人次,在海峡两岸引起广泛关注、产生良好反响。通过论坛,两岸基层民众以面对面方式开展沟通交流,增进了理解与认知,加深了认同与情谊,拉近了彼此心灵距离。特别是组织台湾嘉宾在福建省内参访,让其亲身体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伟力和两岸融合发展的光明前景,有效增进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进一步夯实了推进统一的社会民意基础。
“小切口关注大主题。”在谈到两岸基层治理论坛的特点时,台湾代表李梦舟说,纵观这八届论坛,每一届都紧扣时代主题,讨论的内容聚焦两岸基层发展的关键议题,达到了做好两岸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的目的。
“说到两岸基层治理论坛,不得不提到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和福建省政协搭建的这个平台。”一位来自岛内的台湾嘉宾说,作为多次参加两岸基层治理论坛的老朋友,他眼中的人民政协,就像一座坚实的桥梁,一头连着大陆的诚意,一头连着台湾同胞的期待,“政协推动的基层治理论坛,让两岸乡村代表、社区工作者、普通民众坐下来,面对面聊聊怎么把家园建设得更美,怎么让乡亲们生活得更好。这种务实、平等的交流方式,让台湾同胞感受到大陆对我们的尊重,也让我们看到了两岸融合发展的真诚与温度。”(本报记者 高杨)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