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页>科技>资讯

“伊快霉素”:让废弃水果变身“植物保镖”

2025年06月24日 17:13  |  作者:高志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6月24日电(记者 高志民)当超市里卖相不佳的苹果被丢弃,当水果加工厂的下脚料堆积成山,这些看似无用的废弃物,却在科学家手中变成了守护植物健康的 “生物农药”。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他们成功利用废弃水果发酵生产出天然抗菌物质伊快霉素,这项发表在《工业作物与产品》的成果,不仅为解决水果浪费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更开创了绿色农药生产的新路径。

1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4亿吨水果和蔬菜被浪费,仅我国果蔬采后损耗率就高达20%-30%。这些废弃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糖分、维生素和矿物质,却因腐烂变质成为环境负担。“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木贼镰刀菌 D39 发酵产生的伊快霉素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但传统发酵培养成本较高,限制了产业化应用。”研究团队负责人介绍,“直到我们把目光投向废弃水果——那些被丢弃的苹果、梨等,竟然是天然的优质发酵原料。”以废弃苹果为例,其提取液中含有大量果糖、葡萄糖和淀粉。

当这些“天然营养液”加入发酵罐后,木贼镰刀菌D39如同获得了“能量补给”,生产伊快霉素的效率大幅提升。实验数据显示,使用废弃苹果提取液作为培养基时,伊快霉素产量达到20.8毫克/升,不仅超过传统培养基的产量,更将原料成本降低了60% 以上。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让每吨废弃水果都能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农药原料。

伊快霉素是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天然产物,它如同植物的“免疫增强剂”,能有效抑制灰霉病菌、镰刀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与化学农药相比,它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环境友好,在自然环境中易降解,不会造成农药残留;二是特异性强,针对病原真菌效果显著;三是具有全新抗菌靶标,不易产生抗药性。

“传统化学农药就像‘地毯式轰炸’,在杀死病菌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研究人员打了个比方,“而伊快霉素更像是‘精准导弹 ’,能靶向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同时保护植物微生态系统。”更令人兴奋的是,废弃苹果提取液不仅能促进伊快霉素合成,还能诱导产生苯乙醇、黄酮衍生物等多种潜在抗菌物质,形成 “复合防御体系”,让植物获得更全面的保护。

为什么废弃苹果提取液能高效促进伊快霉素生产?科学家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提取液中的果糖和淀粉扮演了关键角色。

果糖就像微生物的“能量快车”。当果糖进入木贼镰刀菌D39细胞后,会加速糖酵解进程,最终转化为乙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为伊快霉素合成提供前体物质。同时,果糖还能激活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就像给生产线按下“加速键”,使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提升 3-5 倍。而淀粉则如同“建筑材料”,在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为细胞生长和代谢提供持续能量,确保伊快霉素合成的“工厂”能 24 小时运转。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糖类都能促进伊快霉素生产。实验发现,蔗糖反而会抑制其合成——这可能是因为蔗糖的代谢路径与伊快霉素合成存在 “资源竞争”。这种选择性代谢的发现,为优化发酵工艺提供了精准方向。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废弃水果利用。目前,伊快霉素已在葡萄和烟草灰霉病、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等作物病害防治中展现出良好效果,田间试验显示其对部分病害防效可达 70%以上,接近化学农药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为天然产物的低成本生产提供了范式——利用食品工业废弃物作为发酵原料,既解决环境问题,又降低生产成本,实现 “环保 + 经济”的双赢。

“我们正在与农药企业合作,开发伊快霉素的制剂产品。” 研究团队透露,“未来,果园修剪的残次果、果汁厂的果渣、超市淘汰的水果,都可能成为生产生物农药的原料,形成 ‘水果种植-加工-废弃物利用-农业保护 ’ 的闭环产业链。”这种模式若推广,预计每年可消化数百万吨废弃水果,减少数千万吨碳排放,同时为农民提供更安全的植保选择。

当我们扔掉一个 “不好看” 的苹果时,可能很难想象它能变成守护庄稼的 “卫士”。伊快霉素的故事,正是人类利用科技变废为宝的生动例证。从废弃水果到生物农药,这条绿色生产之路不仅彰显了微生物的神奇力量,更启示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还在探索更多废弃农产品的利用可能——香蕉皮、菠萝渣、甘蔗渣等,或许都能成为微生物发酵的优质原料。当农业废弃物不再是环境负担,而是变成绿色产业的 “金矿”,我们将离“零浪费” 的可持续农业梦想更一步。这颗来自废弃水果的伊快霉素,正如同一颗种子,播撒在绿色科技的土壤中,终将长成守护地球生态的参天大树。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