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稳就业
多方携手 共育英才
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校地协同、校企联动、资源整合等创新机制,构建起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深度融合,北京大学创新实施了“红绿蓝”三色就业引导体系,精准聚焦国家发展所需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持续输送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据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这一特色育人模式中,“红色”聚焦基层治理与西部等重点区域发展,通过“我在祖国基层报告会”、“薪火班”、选调生出征仪式、“知行计划”党政机关见习实践等多元载体,引导青年学子把初心使命镌刻在乡村振兴一线;“绿色”瞄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主动对接重点国防军工企业、部队、军事科研院所等,搭建高端人才对接平台,输送优秀毕业生投身国防军工领域;“蓝色”着眼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依托证书培训、专家智库交流、国际组织实践参访等机制,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针对毕业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职业选择盲目性问题,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构建了“校企协同”培养机制。自2022年起开展的“企业应聘行”专项活动,已组织1800余名清华学子深入全国各地的重点单位开展实践实训。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毕业生就业转化率超20%,有效促进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我们将持续深化与国家战略领域重点单位的合作,通过建立定向选拔机制、完善专项培训体系,重点提升国家战略发展紧缺领域的人才供给质量,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破时空壁垒,拓展就业空间。自201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创新实施“知行合一”等学生实习实践品牌项目,系统性组织学生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实习实践,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实习实践网络。据该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介绍,学校已与全国党政机关、重点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400余个高质量就业实习实践基地,推动形成“人才供需共同体”育人新范式。同时,为了让实习实践更精准地对接就业市场需求,并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效率,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还在实习实践地点、形式、内容等方面做了有力创新,如各学院紧扣专业特色,对接国家战略急需与就业市场紧需,举办“一院一会”分学部学院专场。“我们还举办了如法律专场、金融专场等分行业专场;举办了如女生专场、博士生专场等分群体专场,及分不同地域的专场招聘活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9月以来举办专场宣讲会600余场,大中型双选会60余场,累计参会单位5000余家,提供岗位27万余个。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就业工作事关高质量发展大局、事关民生福祉改善、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多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一致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完善就业工作中的多部门、多资源联动机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支持。(本报记者 朱英杰)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