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居家养老服务迎来“导航员”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目前面临独居老人缺少陪伴、应急救助不及时、服务信息获取困难等问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日前在京启动“城乡社区助老工程”,通过构建职业化的“养老顾问”支持体系,让老年人得到切实陪伴与支持。围绕“养老顾问”如何更好地服务老人,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支招建言。
——编者
养老有“管家” 心中无忧愁
夏至时节,晨光漫过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佳锦社区。趁着暑热未起,腿脚不便的陈阿婆操作轮椅碾过斑驳的石板路。
“小王侬好啊,这个轮椅老适意咯!”在居委会门前,老人攥住社区“养老顾问”王钦的手,从口袋里掏出包好的桂花糕:“专门给侬留的,要不是侬帮忙申请,我这把老骨头哪能天天下来晒太阳啊。”
在佳锦社区,王钦是老人们的生活“管家”,时常陪他们读书、读报、唠唠家常,还如同及时雨,把最新的养老政策、医疗资讯化作通俗易懂的家常话,为大家详细讲解、精准推荐。
王钦常说,从事“养老顾问”工作,不仅要为老年人排忧解难,更要成为倾听者、观察者,“只有注意到他们流露在情绪表达中的真实信息,才能更好地响应老人的需求”。
不久前的一天,王钦如往常一样来到陈阿婆家走访。老人为其开门后,目光透过玻璃窗,不由自主地追随着楼下舞步轻快的老姐妹们。
“阿婆,您想下楼看看吗?”王钦的声音像一缕春风拂过。陈阿婆闻言转过头,下意识地摩挲着膝盖,话音在叹息中微微发颤:“我这腿啊,怕是走不动喽。”
回到办公室,王钦翻看社区特殊群体档案,发现陈阿婆持有肢体四级残疾证,完全符合辅助器具申请条件。他当即带着申请表上门,为老人逐项解释并填写,随即上交有关部门。
当崭新的轮椅送达居委会,王钦立刻将其推到陈阿婆家中。夕阳的余晖洒在轮椅扶手上,也照亮了老人惊喜的面容,这“最后一公里”的贴心服务,让她能够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区的欢声笑语。
为帮助有需要的老年人选择适合的养老方式和服务,上海市于2018年启动社区“养老顾问”试点工作。“养老顾问”们扎根在社区,很多人都是基层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将老人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在基层,以提升基层的治理效能。
“对于像陈阿婆这样有特殊养老服务需求或对惠老政策了解有限的老年人,专业‘养老顾问’能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他们答疑解惑、链接资源。”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在调研时发现,养老有“管家”,心中无忧愁,她呼吁“养老顾问”走进千家万户,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解决方案,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美好愿景。
孙洁的期盼正在加速落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日前在京启动“城乡社区助老工程”,旨在将“养老顾问”这一创新服务模式推广至全国城乡社区,让更多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支持。
作为项目承办方,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昭德基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组建“养老顾问”团队,通过政策精准解读、资源智能匹配等特色服务,着力破解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让社区居家养老既有政策温度,又具服务活力,更显人文关怀。
顾问有“专训” 服务有保障
自从担任“养老顾问”,王钦便与居家养老生活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对助行器具展区情有独钟,常常在那里细细观摩、反复研究。
“作为‘养老顾问’,必须时刻保持对行业前沿的敏锐度。”王钦说,只有掌握最全面的产品信息和最前沿的适老科技,才能为每位长者量身定制最优解决方案,“这要求我们精进沟通艺术,并且持续更新专业知识。”
随着“王钦们”在服务实践中不断锤炼专业能力,“城乡社区助老工程”与时俱进地响应这一人才发展需求,将“养老顾问”培训体系建设列为重点扶持方向,为社区养老服务注入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养老顾问’主要来自社区,并整合社工师、心理咨询师、律师等专业力量。”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昭德基金主任李红霞介绍说,为了进一步提升“养老顾问”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携手国家开放大学培训中心,共同开发涵盖初、中、高三个层级的“养老顾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通过在线教育,“城乡社区助老工程”计划每年推动4万名“养老顾问”接受培训,系统提升该领域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与核心技能。一方面,通过线上咨询与入户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的贴心服务。另一方面,依托得到工程赋能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让老年人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无论是日常咨询、紧急求助,还是养老服务产品的专业指导,老年人都能通过电话等便捷渠道获得即时响应。”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鲁晓明坚信,专业化培训是夯实养老服务人才基础、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抓手,更是破解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急难愁盼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颐养的重要保障。
他建议通过“理论培训﹢实务演练﹢政策解读”的培养模式,系统提升“养老顾问”的政策执行力、服务规范性和资源整合能力,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
“要整合社会工作、医疗护理、法律咨询等跨领域专业力量,重点吸纳具有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养老评估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构建多学科协同的‘养老顾问’服务团队。”孙洁呼吁继续加大对养老服务领域的投入和支持,持续完善服务质量评估与服务效果反馈机制,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引领服务升级,品质养老温暖银龄生活”的发展目标。
李红霞告诉记者,着眼老年人多层次、多维度的问题诉求,“城乡社区助老工程”还将联合清华大学等权威机构及纵深领域专业力量,共同建设“养老顾问智能体”,作为“养老顾问”的权威知识库与智能决策辅助工具,显著提升其服务水平与服务范畴,助力“养老顾问”成长为老年人身边值得信赖的“养老专家”。
职业有规范 发展有方向
从“满足刚需”逐步跃向“品质养老”,在推进理念升级与技术赋能的同时,职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正成为实现品质养老的核心驱动力。
鉴于此,“城乡社区助老工程”将重点推进“养老顾问”的职业化发展进程。完成相应培训并通过考核者,可获得由国家开放大学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为其奠定职业发展基础并提升就业能力。
“‘养老顾问’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针对每个家庭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养老方案,有效解决咨询者的实际困难。”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于春水表示,要通过健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服务规范标准,推动这一新兴职业规范化发展,最终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专业性、精准度和人文关怀三方面的全面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职业发展路径与当前就业形势形成了良性互动。中年就业困境已成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突出挑战,而“养老顾问”这一新兴职业恰恰为中年人提供了理想的转型契机。
“人到中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成熟的处事能力,在养老服务领域转化为独特的专业优势。”鲁晓明坦言,这一优势将在“养老顾问”这一职业中得到充分彰显。不仅能满足中年群体对职业尊严的心理需求,同时具备社区就近就业的便利性,使工作与家庭照料得以兼顾。
在他看来,兼具生活智慧与人文关怀的中年从业者,为养老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独特的“人情味”。他们既懂得运用科技工具提升服务效率,又善于在冰冷的数字背后捕捉老人的真实需求,成为连接传统照护经验与现代智能技术的关键纽带。
正是这种“科技﹢人文”的双重优势,让“养老顾问”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竞争力。
“他们就像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导航员’,通过构建实时更新的老年人健康‘云档案’和需求‘晴雨表’,借助智能算法实现照护资源‘精准对接’,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从‘等需求’到‘送服务’的华丽转身。”于春水期待以“养老顾问”激活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活力与服务效能,深度赋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有尊严、有温度的晚年生活。(本报记者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