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资讯 法治时评 法治人物 法律速递 盈科说法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首页>法治>资讯

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禁毒工作新闻发布会——

新型毒品犯罪突出 未成年人保护成重点

2025年06月26日 15:11  |  作者:徐艳红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前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4年以来全国法院禁毒工作情况并发布10起典型案例。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犯罪案件35859件,2025年1~5月审结9343件,同比下降29.31%。最高法刑五庭庭长李睿懿指出,近10年毒品案件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新型毒品犯罪增长迅猛,已超越传统毒品犯罪,且滥用群体低龄化、犯罪主体年轻化特征明显。

“面对新的毒情形势,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新型毒品犯罪问题,依法精准惩处新型毒品犯罪,特别是对于以未成年人为主要犯罪对象和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的新型毒品犯罪,对于利用麻精药品的镇静、麻醉功能,实施强奸、猥亵、抢劫等犯罪的,坚决依法从严惩处。”李睿懿强调。

持续保持毒品犯罪高压严打态势

2024年,法院判决生效的毒品案件被告人49177人中,重刑率(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达16.94%,较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高约10个百分点;2025年1~5月重刑率升至19.51%,高出同期12个百分点。

法院从严惩处走私、制造、大宗贩毒等源头性犯罪,对武装掩护、暴力抗法、累犯等情节恶劣者依法重判。例如,罪犯温某鸿暴力抗拒缉毒抓捕且系累犯,被依法执行死刑;公立医院院长苏某和利用职务之便大量贩卖麻醉药品牟利,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此外,法院强化经济制裁,通过“打财断血”摧毁犯罪经济基础。

精准打击新型毒品犯罪 规范麻精药品治理

随着传统毒品打击力度加大,医疗用麻精药品流入非法渠道问题凸显。本次发布的10起典型案例中,7起涉及新型毒品犯罪,占比历年最高。法院对涉麻精药品犯罪坚持“双向治理”:既严惩非法贩卖行为,如冯某利用母亲病况贩卖麻醉药品,被以“情节严重”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四个月;又严格区分罪与非罪,保障合理用药需求。

为应对新型毒品犯罪新态势,最高法通过案例库、法答网加强审判指导,目前毒品犯罪案例占刑事案例库的7.46%。各地法院亦开展专项调研:广东高院聚焦新型毒品证据审查,新疆高院针对辖区超半数案件为新型毒品的现状,推动裁判标准规范化。

强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斩断犯罪侵害链条

未成年人因自控力弱,易被诱骗参与毒品犯罪或成为侵害对象。本次发布的刘某明案中,被告人纠集未成年人贩卖含依托咪酯的电子烟,称“让未成年人出面卖货风险小”,法院依法从重处罚;苗某坡明知右美沙芬对未成年人有成瘾性,仍多次向十余名未成年人出售,情节恶劣;陈某颖指使未成年人运输毒品,且在抢劫负案在逃期间再犯,被判处死刑。

《全国法院毒品案件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毒品数量接近死刑标准且具有教唆、利用未成年人等情节的,可判处死刑。法院通过严惩此类犯罪,宣示保护未成年人的决心。

坚持健全完善禁毒协作共治机制

“禁毒综合治理是根除毒品犯罪的清源之举、治本之策。人民法院坚持健全完善禁毒协作共治机制不动摇。”李睿懿说,最高人民法院将加强与公安、检察、卫健等部门协调配合,共同解决相关法律适用、麻精药品监管等问题,推动前端治理。

本次发布的典型中,马某宇利用家人医保卡短期内在不同医院骗购大量精神药品,反映出个别医疗机构在麻精药品管理制度执行、患者身份审核、规范临床用药方面存在漏洞,医疗机构之间就诊数据不互通问题,对此,人民法院会同人民检察院发出司法建议,并牵头建立了公、检、法、卫健、医保五部门协作、信息共享的联席会议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非法获取、滥用麻精药品等违法犯罪行为,防止麻精药品流入非法渠道。

李睿懿表示,下一步法院将深化“智慧禁毒”建设,推动建立全国毒品犯罪案件数据共享平台,强化对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犯罪的预警研判,同时联合教育部门开展“禁毒法治进校园”专项行动,从源头遏制毒品对青少年的侵害。“禁毒斗争任重道远,人民法院将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以司法利剑斩断毒链,守护社会平安底线。”(记者 徐艳红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