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会议新闻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综述之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6月23日至2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京召开,与会常委、委员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展开专题讨论,为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 教育要与创新发展携手同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联结三者的纽带和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教育大而不强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郑和常委在交流讨论时谈道。
胡刚常委表示,要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动态适配机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优化学科设置,建立专、本、研三级学科专业目录协同联动机制,健全人才供需结构动态联动机制,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持续供给体系。
高志国委员认为,要定期发布《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引导高校增设人工智能、区块链、合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实施“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设立“拔尖人才培养特区”,给予招生、培养、经费、就业等方面的特殊政策,筑牢原始创新根基。
“高等院校要积极探索构建一个深度融合、阶梯递进、知行合一的教育生态系统,才能更好地契合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趋势。”施荣怀常委表示,要顺应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趋势,全面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数字化,只有培养具备专业学科知识和人工智能技能的复合型学生,才能符合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在张灼华常委看来,要支持研究型大学将国家战略需求与自身教育发展诉求深度融合,大胆开展自主改革探索,形成“外源性﹢内源性”协同驱动模式,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支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钱学明常委在调研中发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他建议,要由教育部门作为职业教育“供给方”、人社部门代表“需求方”,形成供需匹配机制,倒逼职业院校积极面向社会需求、重视提高学生技能。“与此同时,要因地制宜办好职业教育,不搞‘一刀切’,坚持‘哪里办得好就应当在哪里办、办得好的地方要多办’,引导职业教育逐步向产业发达地区集中。”
“我们学生团队研发了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哪吒’,夺得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冠军。”杨振斌常委在小组讨论时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哪吒”的大小,“有机会我带过来让大家看看,体积虽然不大,但是能上天,又能下海,还能抗风浪。”
小小的“哪吒”引发大大的感触——“希望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以澎湃的创新劲头研发出更多‘哪吒’,谱写科教兴国崭新篇章。”常委、委员们纷纷表示,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 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国际科技竞争复杂激烈。“我们必须锚定战略目标,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科技创新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潜能,不断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与会常委、委员表示。
如何才能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力成为讨论的焦点——
“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激发多元主体协同效应,已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李卫常委表示,要推动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导向型创新联合体”,实行“企业出题—院所解题—市场验题”机制。
乙晓光常委同样认为,需要汇聚科技创新合力,充分激发创新效能。他建议,要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以国家科技计划为载体,建立将地方政府和企业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纳入计划体系的选择机制,从战略全局层面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协同创新,汇聚科技合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体系中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创新主体,在全球创新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进一步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许多常委、委员结合调研成果以及各种履职经验,分享了激发企业创新效能的深度思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在经费、政策、机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盛斌常委表示,但从调研了解情况看,企业自主创新缺后劲、政策扶持缺体系、成果转化缺渠道。“要构建‘政策引导—要素聚合—机制创新—生态培育’的四维驱动体系,推动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的科技创新格局,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盛斌建议。
在孔令智常委看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制度,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发展壮大机制,加强梯度培育体系,扶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点领域攻关任务。
“支持有能力的民企牵头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提高民企在攻关项目中的参与度。在项目评审中,对在‘揭榜挂帅’‘赛马相马’中筛选出的优质企业给予加分或设置绿色通道。”徐晓兰常委在大会发言时说道。
“统筹发展和安全,针对当前我国拥有的‘领跑’‘并跑’‘跟跑’等不同层次的科学技术采取分类分层差异化策略,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构建非对称竞争优势。”
“科技成果保护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要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成果司法保护。”
“推动产业、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赋能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
……
讨论热烈进行,共识悄然凝聚。常委、委员们认为,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提升经济社会创新效能,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谋划,以全局视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在重点领域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决定》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传统的人才评价机制,存在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重短期结果、轻长期发展等现象。这不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不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与会常委、委员对此有很深的感触。
曹卫星常委认为,要实施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聚焦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类、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等构建分类评价标准,进一步破除人才评价标准“一刀切”瓶颈。要健全举荐制、认定制、评审制、纳入制等多元人才评价方式,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及跨部门人才交流通道。
对于优化人才评价体系,王立平委员呼吁,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减负。”王立平说。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优化人才发展的‘要素配置’与‘机会结构’。”朱生岭常委建议,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资源垄断、提升配置效率,让人才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与资源支撑,解决“发展权”问题。
作为民营企业家,孙志强委员希望能进一步完善支持民营企业科技人才的立法支撑、加大激励保障、健全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提升民企科技人才在国家战略人才体系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和创新活力。
“作为一名亲历中美两国科技教育体系的科研工作者,我真切感受到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须系统谋划、前瞻布局。”谢晓亮常委建议,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必须坚持高标准、全球视野选聘学术人才,杜绝“凑数”“躺平”等现象,特别要注重引进不同学术背景和成长路径的优秀青年学者。
除了呼吁引进创新人才,张杰常委还了解到国际高层次人才来华后普遍面临着三大难题,即科研评价“水土不服”、配偶发展支持不足,以及文化融入与家庭安置困境。“引进与留住人才,必须从制度上回应其切身关切,关键在于营造一个‘近者悦而尽其才,远者望风而慕’的环境,从制度建设迈向真正的人文关怀。”张杰表示。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协商中汇聚力量。常委、委员们表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潜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注入强大动能!
(本报记者 方慧)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