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建言立论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要统筹处理好八大关系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尤其是统筹处理好八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做好中国事情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
做好中国事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尤其是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底气。面对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带来的风险挑战,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为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增强信心和底气。同时,还要全方位把做好中国事情的生动故事讲好,讲好中国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是如何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故事,讲好中国是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经济是如何应对外部冲击,着力扩大内需,加快自主创新,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故事,让讲好中国故事跟上做好中国事情的步伐,为做好中国事情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还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探索和顽强抗争,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讲清楚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才能讲清楚今天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讲清楚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的由来。只有讲清楚中国近代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悲惨屈辱历史,才能讲清楚中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期待和前赴后继的接续奋斗,讲清楚中国为什么要选择今天的发展道路、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关系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希望了解中国的昨天,还希望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希望了解中国是如何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发展成为日益繁荣昌盛、走向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希望了解中国发展成功背后的秘密,借鉴中国发展成功的经验,希望了解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发展起来后会不会像西方一些人所炒作的那样成为“威胁”,会不会也走西方那种“国强必霸”的老路子,发展起来后也搞霸权主义、欺负别国。尤其是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局势变乱交织,国际秩序和经济全球化遭受冲击,人类社会又一次走到历史十字路口的时候,国际社会希望了解中国是如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了哪些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同各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故事,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故事,中国落实三大全球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陈情和说理的关系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但讲故事不能单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应该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要以生动感人的故事为载体,通过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去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让中国故事讲得更加形象生动、情理交融,既有深度又有温度,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传递更多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尤其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有力地提出和阐发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讲清楚中国故事背后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制度,讲清楚中国故事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守正就是始终坚守真理、坚守正道,确保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界,确保始终充满创造活力,走在时代前列。我们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守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并使之贯穿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全过程各方面,又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和文化传播方式方法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不断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话语表达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更好地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尤其要充分运用国际化语言和方式,更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易于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亲和力,让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进一步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认同。
▶▶▶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超大规模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长期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不断为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红利。面对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外部环境更加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始终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更多新机遇。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我国对联合国统计分组中几乎全部国家和地区都有进出口记录,对160多个伙伴实现进出口增长,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50%。中国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通过同各国经贸合作,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要以扩大经贸合作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同各国人文交流,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让世界不仅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不断扩大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力。
▶▶▶宣传部门讲与全社会讲的关系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只是宣传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党的事情、全社会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每出访、会谈、交流、演讲以及在许多国家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都带头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讲中国梦的背景和内涵,讲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主张。在第一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张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家乡等故事讲起;在阐发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中国梦的内涵时,习近平总书记从自己当年在梁家河当知青插队时的故事讲起。通过分享这些故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一带一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娓娓道来,既饱含深情又蕴含新的理念,既朴实无华又拨动心弦、润物无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伴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各地方各部门各行各业越来越深入广泛地同国际社会交往,2024年全国出入境人员达6.1亿人次。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发挥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的作用,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一起奏响讲好中国故事的交响乐、大合唱。人民政协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人民政协故事。全社会共同努力把中国故事讲得更精彩,让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响亮。
▶▶▶自己讲与别人讲的关系
当年美国记者、进步作家斯诺冲破重重封锁进入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真实生动记录边区所见所闻尤其是毛泽东等讲述的中国革命的红色故事。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首次出版后引起轰动,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许多人以此了解中国和中国革命,对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的偏见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越来越多国外人士来华访问、旅游、经商、留学、采访、交流等,架起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我眼中的中国”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迄今已举行四届,《我在中国挺好的》系列双语短视频节目以22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肤色的外国友人的独特视角,介绍了他们在中国旅游、留学、工作、创业、成家等经历趣闻以及中外文化、社会现象的比较,用多元视角展现了可信、可爱、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类似这样的生动事例还有许多,要以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契机,更多借助“外眼”“外嘴”“外媒”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国际社会进一步读懂中国。
(作者陈理系全国政协委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