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全国政协委员张云泉:

公共服务变革:数字赋能读懂百姓心

2025年06月30日 09:50  |  作者:杨岚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推进婚姻登记等常用服务事项取消户籍地限制全国通办,扩大优质数字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本期民生·民意版聚焦“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特邀政协委员进行专业解读。

——编者

“《意见》提出‘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推进婚姻登记等常用服务事项取消户籍地限制全国通办,扩大优质数字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通过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将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办事难、跑腿多、等待长等痛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在数字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解读《意见》时表示。

▶▶▶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将实现3个转变

如今,数字智能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患者遇到专家号满诊时,可通过在线申请触发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对话,通过“病情卡片”智能评估加号需求,缓解专家号紧张问题;老百姓通过智慧停车系统,可实时查看商场停车场空位、充电桩状态及步行距离,配合手机App的热力图导航功能,自动规划最优寻位路线;政务AI管家,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理解方言诉求,并自动生成审批文件,大幅缩短办事时间……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智能化改造,让公共服务更加亲民便民,也更懂老百姓的心。

(6月30日)图片新闻2:智能化就医给市(7572649)-20250630093517

二十五秒内完成四项预检分诊、用六平方米“智能无接触发热哨点”解决了原来八十平方米诊室才能实现的“三区两通道”、无接触视频复诊、送药机器人……在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切实体验到智能化给就医带来的便利。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意见》中的这一政策导向抓住了数字时代民生服务的核心矛盾:传统服务模式难以适应人口流动、需求多样化的现实挑战。”张云泉表示,未来,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数字智能技术深度嵌入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实现3个转变:服务方式转型‌,可实现服务供给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的转变,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公共服务可以精准识别群众需求,实现“未诉先办”;服务机制创新‌,从部门分割转向协同共享,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服务品质升级‌,从均质化供给转向个性化定制,利用智能技术为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方案,让服务可及性突破地域限制,服务触达零障碍、服务响应零时差,满足多元化需求。

“在资源配置方面,通过算力调度优化医疗、教育资源分布,可推动公共服务资源社会化共享,使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在治理决策中,可提前预判交通拥堵、公共卫生事件等风险,最终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数据为纽带、智能为支撑的现代化民生保障体系。”张云泉说。

▶▶▶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路径

如何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数据互通共享?

张云泉认为,需通过政策引导、机制优化、技术创新及场景应用等多维度协同推进。具体而言,‌建立分类共享机制,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重点解决长期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全域数字化基础,建立城市统一运行的智能中枢平台,整合时空大数据、城市信息模型等基础功能,支撑算法模型共享与数字孪生应用,加快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深化技术融合应用,如探索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的落地,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共享过程不可篡改、可追溯等;拓展场景化服务创新,如‌推动婚姻登记、社保转移等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掌上办”,‌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群众诉求,动态优化服务供给。

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公共服务方面,张云泉建议,未来还要聚焦算力基础设施升级‌,发展“超智融合”技术路线,建设大算力、全精度、高互联的高端智算中心,重点解决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算力瓶颈问题;完善技术标准与生态,‌加快制定人工智能芯片国家或行业标准,完善大模型落地配套软件、服务生态及市场建设,降低传统公共服务部门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门槛;通过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政务数据平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流通与业务协同,为智能公共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张云泉表示,还要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协同,培养既懂公共管理又精通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实施专项人才计划,解决公共服务领域人工智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推进数据共享的同时建立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可信数据流通机制,平衡数据利用与个人信息保护。(本报记者 杨岚)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