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向绿而行 筑起生态盾牌

——宁夏回族自治区荒漠化治理见闻

2025年06月30日 14:09  |  作者:本报记者 范文杰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首童谣,真实描绘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三北”地区被沙漠侵蚀的场景。

但如今的“三北”地区却大变了模样。近日,记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采访时看到,平原着绿,荒山披锦,茫茫黄沙变绿洲。

作为全境列入“三北”工程的省区,宁夏如同横亘在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侵袭之路上的生态盾牌,构筑起一道防风固沙防线。

塞上江南:黄沙漫漫中孕育绿色生机

面积仅有6.64万平方公里的宁夏是个小省区,但是,一度以来,荒漠化的程度却比较严峻,也是当地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宁夏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沙地包围。数据显示,2015年之前,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约4461万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7.3%,其中沙化土地1743万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22.8%。

十年磨一剑。在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宁夏林草局副局长王自新表示,截至2024年底,宁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25年“双缩减”,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由“三北”工程建设之初的2.4%和35%,提高到11.35%和56.8%,成为全国唯一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近十年来,宁夏积极推进多个示范工程和生态修复试点,为全国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宁夏实施了锁边固沙工程。通过采用刷状网绳式草方格、蓝藻沙结皮、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等新技术,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张。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逐渐披上绿装,成为宁夏治沙的典范;

在毛乌素沙地开展的系统治理示范工程中,宁夏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采用多种治沙技术和措施,沙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探索开展贺兰山东麓草原荒漠化治理结合产业发展试点3万亩,通过打造“藤灌草”结合生态修复模式,在贺兰山东麓种植藤本植物、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了多层次的植被结构,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此外,宁夏还积极探索“光伏﹢”产业新模式,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宁夏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在业内崭露头角,多项自主研发的治沙技术成为全国标杆:中国科学院沙坡头试验站成果使植被稳定群落形成时间从10-20年缩短至2年;宁夏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较传统草方格寿命延长2-3年,效率提升60%;中卫市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唐希明发明的流动沙地灌木高效植苗技术,让灌木造林成活率从60%跃升至80%。

如今在宁夏,沙漠旅游也成了一种时尚。

初夏之际,位于宁夏中卫的腾格里沙漠腹地,游客们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坡头美景中体验沙漠特色游乐项目。这里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于一处,积聚西北风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成为很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据统计,宁夏已开发沙漠旅游1.2万公顷,沙坡头景区成为宁夏旅游的一张金字招牌。

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宁夏这块位于祖国西部的宝地,正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创新求变的精神,在荒漠中源源不断地孕育着绿色生机。

宁夏政协:荒漠化治理依然存在压力

宁夏三面环沙、生态脆弱,荒漠化是影响当地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地政协的长期关注。2024年,宁夏政协专门组织政协委员就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开展调研。

委员们认为,虽然宁夏荒漠化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依然存在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压力大等问题。

根据调研,委员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系统治理合力不够。委员们表示,受行政区域、部门职能及资金渠道等因素限制,宁夏各地各部门的项目分散、标准不一,在资金安排、建设计划、项目实施、管理考核等方面缺乏统筹。同时,还存在各部门荒漠化防治监测数据不统一的问题。因缺乏本底数据,荒漠化治理新动态、实际成效和潜在风险很难评估。

其次是防治要素保障乏力。数据显示,宁夏全区新造林空间、退化林修复空间、中幼林抚育空间仅有10万亩、83.4万亩、152万亩,到2027年底将无新造林空间。另外,目前还存在生态用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宁夏“十四五”用水权管控指标方案》显示,分配生态林水量2.06亿立方米,仅可支持生态林规模80.2万亩,但实际需要灌溉的生态林为120万亩,生态用水缺口非常大。种苗结构也不够合理,目前,宁夏草种对外依存度超70%。因成本剧增,影响了生态恢复进度。

此外,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构成、典型生态系统演替内在机理等研究不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前沿技术推广、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委员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构建各部门、各方面各负其责、协作推进的治理格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健全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强化“一张图”监督管理,从而形成合力。二是由专班统筹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山水”工程、矿山修复、光伏治沙等重点项目,综合考虑林草全生命周期的需水量、立地条件、种植管护成本等保障要素,综合论证每年新增扩绿规模的可行性。三是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调查监测体系。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监测和评估。加快生态资源本底和生态受损区域专项调查,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智慧化、精准化水平。

宁夏水资源相对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委员们为此建议,荒漠化治理要“以水定绿”。完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估监测,按照水资源承载力规划国土绿化,在保障已造林不退化的前提下增加生态用水,分类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