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聚焦

文化为证,共绘团结之花

——记新疆阿瓦提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刀郎文化研究保护传承”专题调研活动

2025年07月14日 10:44  |  作者:郭海瑾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博物馆(7695298)-20250714100530.jpg

调研组在阿克苏地区博物馆参观调研

画家(7695271)-20250714100523.jpg

刀郎农民画

麦西热甫(7695281)-20250714100453.jpg

刀郎麦西热甫和刀郎木卡姆

6月21日至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刀郎文化研究保护传承”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通过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方式,全面了解刀郎文化保护传承现状,挖掘经验、梳理问题,为刀郎文化在新时代的研究保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刀郎文化有哪些显著特点?刀郎文化及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是怎样的?刀郎文化在新时代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为此,记者跟随调研组进行深度调研采访。

文化认同 共筑精神家园

在天山南麓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交界,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三河奔涌汇聚成塔里木河源头,阿瓦提静守丝路古道。

阿瓦提县隶属于阿克苏地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充裕、旅游资源独特,素有中国长绒棉之乡、中国慕萨莱思之乡、刀郎文化之乡的美誉。

多浪河畔的阿克苏地区博物馆,是调研组开展调研的第一站。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

跟随讲解员的介绍,调研组详细了解阿克苏地区的历史文化,从汉唐时期的丝路重镇到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感受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了解阿克苏的历史文化,为我们深入了解刀郎文化奠定基础。”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认为,特别是在阿克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能够深切感受到阿克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携手并肩、艰苦奋斗、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可以看到新疆大地在它古老的、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生长出来的、数不胜数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正是中华文化主干上极其引人注目的枝叶,而刀郎文化是这些枝叶当中尤其绚烂的一片。”

刀郎文化是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叶尔羌河流域的阿瓦提县、巴楚县、麦盖提县一带的各族人民与大自然顽强抗争逐渐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是草原牧猎与绿洲农耕融合的“活化石”,见证了新疆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喀什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牛汝极表示,从阿克苏地区博物馆的展览中,给我们研究刀郎文化提供了思考、带来了启示,“研究刀郎文化,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注入鲜活的文化力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民族宗教理论教研部讲师闫晓蓉告诉记者,刀郎文化生动体现了各民族在共同生产生活、共同抵御自然挑战中形成的团结奋斗精神。她认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刀郎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文化多样 共绘美好河山

色彩斑斓的传统手工艺“刀郎农民画”、旋律激越的刀郎木卡姆、热情欢腾的刀郎麦西热甫歌舞……在阿瓦提县文化馆,调研组一行被独特艺术形式的刀郎文化所吸引。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画农民画的?”

“我从小就喜欢绘画,2015年知道阿瓦提县有画农民画这门手艺,2017年加入了刀郎农民画的创作队伍。”

“创作一幅画需要多久?”

“要看画幅尺寸,手头现在这幅巨幅画,已经创作一个多月了。”

与调研组成员交流的农民画画家名叫乃比江·阿布都热合曼,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已有10年的农民画创作实践,作品也有1000余幅。近年来,他致力于农民画的推广与传承。他和同伴正在创作一幅长卷《明月映天山》,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

“刀郎农民画是一种根植于民间、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它色彩鲜艳,构思奇特,风格多样,极富想象力,体现了当地群众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哈尼克孜·阿布都外里是阿瓦提县人,她告诉记者,农民画是刀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的人们用简单画画的方式纪实叙事,成为最初的农民画。新中国成立后,更多刀郎人用沾满泥巴的双手拿起画笔,展示自我、歌颂生活。

从阿瓦提县文化馆一层扶梯而上,只听见一阵阵悦耳且激昂的音乐响起,伴随着鼓点节奏,刀郎麦西热甫的热烈氛围扑面而来。宽敞明亮的排练厅内,20多位舞者正随着音乐旋转跳跃,动作粗犷奔放,情绪饱满激昂,整个场面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气息。在一旁的演奏区,刀郎木卡姆的艺人们正全神贯注地演奏着传统乐器:热瓦普、艾捷克、卡龙琴等交织出激越而深情的旋律。歌声中夹杂着的古诗词,诉说着古刀郎人对生活、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调研组一行被这原生态的艺术表达深深感染。“现场感受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热甫的魅力,给人的震撼难以用语言表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张满说,文化能够凝聚人心,给人力量,音乐与舞蹈交织出一幅幅生动的民族风情画卷,展现出刀郎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如果说刀郎农民画是刀郎文化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延伸和发展,那么刀郎乐舞则是刀郎文化的精髓。”塔里木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副教授宋梅说,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热甫不仅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更是当地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它们在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各民族的璀璨文化如同繁星点点,汇聚成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丝绸之路与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岩画学会会长肖小勇认为,在保护、传承刀郎文化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刀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涵,与时代同频共振,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文化创新 共谱时代华章

在距阿克苏市区约58公里、距阿瓦提县城约18公里处,有一片以刀郎民俗风情和沙漠、河流、胡杨林风光为主的景区,这就是刀郎部落。

在刀郎部落,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有胡杨文化馆、刀郎文化起源馆、刀郎文化民俗馆等6大主题博物馆,全面展示了新疆胡杨林资源,以及刀郎人的建筑、饮食、手工制作、生活习俗等。

“6大主题博物馆,既有从生态角度解析南疆胡杨林状况的,也有从民俗、非遗等多维度、系统性解码刀郎文化的。”刀郎部落负责人王小平介绍,刀郎文化底蕴深厚,建立这些博物馆,就是要深入挖掘刀郎文化资源,将刀郎人的生活智慧、生态理念、传统技艺等,通过实体展陈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展示给游客,通过文旅融合让文化“活”起来。

“在刀郎部落,我们看到了物质性文化遗产、制度性文化遗产和习俗性文化遗产的共生与互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教授张继焦认为,刀郎文化不仅应体现在刀郎乐舞、民俗游艺、手工技艺等非物质形态中,还应体现在河流、树木、建筑等物质载体以及传统的大型祭祀和节庆活动等制度性文化遗产上,“这种‘有形’与‘无形’的有机结合,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服务当代,才能使古老文化焕发时代魅力。”

慕萨莱思葡萄酒是刀郎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慕萨莱思酿造工艺传承基地,第四代慕萨莱思酿造工艺传承人夏热扎提·吾斯曼向调研组详细介绍慕萨莱思酿造过程,他表示,这一古老而有特色的葡萄酒酿制方法,充分体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与好客,也吸引很多游客来此观光、体验。经过多年传承传统工艺,并科学改进优化,不断完善酿造工艺技术体系,如今标准化生产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品尝到慕萨莱思的醇香。

“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刀郎文化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充分揭示刀郎文化孕育的历史地理空间,有助于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塔里木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副教授孙长龙表示,刀郎文化不仅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见证,应加强对其历史脉络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研究。

“刀郎部落将刀郎文化与文旅相结合,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王建民认为,通过旅游这一传播载体,刀郎文化可以传播得更远。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刀郎文化核心价值的提炼与表达,提升其文化品牌的辨识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刀郎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历史室原主任、研究员方素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视角出发认为,“刀郎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团结、坚韧、乐观、包容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元素,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她表示,应加强对刀郎文化的系统整理与理论阐释,推动其融入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和文旅融合发展体系,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记者 郭海瑾)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