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红色地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谈桥村—— 惜此“红绿”传后人

2025年07月17日 08:4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717084153903

谈桥新四军鄂皖湘赣纪念馆内景。

从武汉市驱车向东南行驶1个多小时,出灵乡高速站不到五分钟便进入湖北省大冶市灵乡镇谈桥村。1942年5月,新四军五师十四旅主力跨越长江天堑,挺进鄂南敌后,在此建立鄂皖湘赣指挥部,开辟了鄂南敌后抗日新局面。

7月6日一早,在大冶市政协委员汪永的引导下,记者走进了位于谈桥村的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

这是谈桥村最大的一处宅院,始建于20世纪初,占地580平方米,中庭宽阔,两侧为厢房,第二层为木板楼,青砖构筑,古朴典雅。房梁之上那些斑驳的印记,既是历史的年轮,更是精神的刻度。炎炎烈日透过屋檐射进指挥部旧址的天井中,让人感觉到院内的丝丝清凉。

宅院的主人原本是谈桥街上著名的中医柯良斋。1938年,柯良斋赴汉口采购药材,拜访族弟柯竺僧,两人促膝长谈。柯竺僧和董必武是同学,较早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同年柯良斋的儿子柯琼、柯竺僧的儿子柯愈强先后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成为革命队伍中的骨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让当时的有识之士与广大民众在觉醒中形成联合。1942年,当新四军五师来到谈桥,柯良斋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宅院给部队成立鄂皖湘赣指挥部。新四军将领张体学、刘少卿均在这里工作生活,指挥了著名的谈桥、傅家山、刘仁八战役。

“《中国共产党大冶市历史(1921—1949)》第三章中详细记录着新四军开辟鄂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根据地发展的情况。”大冶市政协研究室主任柯清理向记者翻阅这段历史资料。

鄂南在湖北省东南部,是长江和幕阜山之间的一块三角形地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苏区的一部分。武汉沦陷后,鄂南是日军的后方,也是日军继续向南、向西进军的基地。

1941年6月14日,毛泽东、朱德电复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和五师师长李先念,“同意我主力部队开辟鄂南”。由此,五师十四旅主力创建以大幕山为中心的鄂南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实现延安总部要求五师自南线包围武汉日军的战略意图。

十四旅主力分东西两路向鄂南挺进,迅速打开大冶军事局面。之后,他们发扬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光荣传统,歼灭日、伪、顽,夯实抗日根据地建设基础,加强党的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群众团体,执行财政经济政策,实行合理负担,奖励生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积极性,不仅保障了当时十四旅主力部队的给养,还将大量的粮饷支援鄂豫边区,有力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风云已逝,岁月留痕。历史不仅是史料中的记载,也是现存实物发出的回响。在汪永的介绍下,一位面色黝黑、目光沉稳、体态微胖的中年男子朝我们走来。“我是一名党史宣讲员,我叫明朋。”他就是谈桥本地农民、谈桥新四军鄂皖湘赣纪念馆馆长。20多年来,他跑遍天南地北,收集抗战实物几千件,事迹令人动容。

在明朋的收藏中,抗日战争时期的旧报刊、新四军用过的物品、日军侵华物证等各类藏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他特意挑选了几件极其日常的藏品,向我们讲述了它们背后的故事。

“这个碗看上去很粗糙,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艰难,张大娘却用留给儿子的仅有的一碗米汤,救活了一名负伤的新四军战士。”

“这面镜子,是商民救国会成员柯松庭生前所用之物。他每天都会照镜正衣冠,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他四处筹钱抗日,最终被叛徒出卖惨遭日军杀害。柯松庭虽然走了,但这面镜子,照出了柯松庭的英勇形象。每当我想起柯松庭的故事,我也会想起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面对叛徒劝降说的最后一段话:‘如果我们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

“这条粗绳索不是麻绳,是我们当地人用棉线一缕一缕编成的。1945年7月,毛铺战役打响,为彻底消灭盘驻在毛铺山的日军和伪军,军民同心,用这种绳索在悬崖搭起人梯,百姓用血肉之躯筑成‘山路’共同作战,毛铺战役取得胜利。”

明朋说,收藏抗日实物就是为了纪念为民族独立解放付出牺牲的人们,找回英雄的记忆。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汪永还兼任大冶市环保协会秘书长。在他的带领下,环绕谈桥村一周,3条灵溪交汇形成天然清水潭,取“潭”之音雅化为“谈”,又因修建石拱桥,故被称为谈(潭)桥。谈桥村第一座称之为“站起来”的青石拱桥上,凹陷的车辙印无声诉说着“一桥兴百业”的历史传奇。

依次沿着村里第二座“富起来”的桥和第三座“强起来”的桥,汪永也为记者讲述着谈桥村的发展变化。近年来,谈桥村围绕“整合发展”,激活“红绿”资源。通过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村庄建设打造品牌形象三方面发力,全力打造“黄石抗日红色旅游第一村”。2021年地处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的红色景点被评为黄石最美红色景点。

“村周边有毛铺滑翔伞基地、梅红山3A级景区,去年1—11月份以来,谈桥接待游客达15万余人次,红色景点带动了当地餐饮、民宿和农副产品销售,实实在在增加了老百姓收入。”汪永说。

采访结束时,明朋还透露了一个心愿:“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建立一个抗日藏品博物馆,将这些藏品展示给更多的人看。让红色记忆历久弥新,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本报记者 毛丽萍)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