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治>头条
《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5)》发布
政策与立法互动共进 法治与改革同向同行“2024年,中国法治实施最为突出的一个总体性特点就在于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的要求。中国法治实施呈现政策与立法互动共进,法治与改革同向同行等特点。”近日,由中国行为法学会和中南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京举办,中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红霞在会上发布2024年中国法治实施总报告时如是说。
2024年,中国法治实施呈现政策与立法互动共进,法治与改革同向同行等特点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法治实施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各领域取得诸多新进展。
“总体来看,2024年中国法治实施主要呈现的特点为政策与立法互动共进,法治与改革同向同行、数智与法治深度融合,法治实施跨越式变革、聚焦保障国家安全与民生福祉、全面强化制度衔接与机制协同,深入强化实施效能、数智技术全方位融入行政、执法、检察、审判、执行、纪检、监察,法治实施方式发生跨越式变革。”王红霞说。
报告指出,这一年,法律实施各领域以国家整体战略为导向,通过立法和政策密切配合构建更加完备的制度体系,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法活动致力于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行政机关着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司法系统主动运用司法政策和个案裁判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依法保障美丽中国建设。
“2024年,数智与法治深度融合,赋能法治实施实现跨越式变革引人关注。”全国政协常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对“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很是关注,认为它们“就像17、18世纪作为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的蒸汽机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将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司法文明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科技与法治是人类文明的双翼,科技发展和法治昌明决定了人类文明的程度。法治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意味着法治实施‘工具箱’的升级,还是治理理念的革新,更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时代之需。”
2024年,中国法治实施各领域持续聚焦保障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着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一是坚决捍卫国家安全,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犯罪,切实维护社会安定。二是聚焦百姓急难愁盼,补充、完善各层级制度,为日常生活典型争议明确裁判规则、提供典型案例,用心守护食品、药品、消费品、场所和设施安全等群众身边安全,着力保护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劳动者合法权益。
法治实施各领域取得诸多新进展
宪法实施情况。报告指出,2024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依宪立法,制定修改、审议通过一批法律、决定。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继续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加强对法律或决定草案的合宪性审查,在修改国务院组织法、作出《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的过程中,对草案涉及的宪法问题积极研究并作出说明。
“2024年,民法实施围绕保护民生、促进发展、移风易俗三大主题展开。”报告称,在保护民生方面,国务院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条例,规制“搭售销售”、遏制“大数据杀熟”、明确直播带货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最高法制定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司法解释,以合理生活消费需要为限支持“知假买假”者提出的惩罚性赔偿请求,保护消费者维权、规制恶意高额索赔、惩治违法索赔;最高法制定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一,发布首批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明确在认定平台企业与网络主播、代驾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时,应把握用工事实和支配性劳动管理这两个核心要件。在促进发展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修订矿产资源法,有序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在移风易俗方面,最高法制定彩礼纠纷司法解释,倡导健康、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
2024年行政法实施方面,我国持续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促使行政复议发挥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建淼在会上谈及法治政府建设时提出,法治政府建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系统中,是“一个工程、两个突破”。一个工程是全面依法治国主体工程,“两个突破”中率先突破是“时间”范畴,全面突破是“空间”范围。率先突破即中央确定了到2035年法治政府应当率先建成;全面突破是指,要从体制、机制、措施各个方面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2024年是我国劳动法颁布30周年。在立法层面,社会法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通过完善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及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法规等,加速立法结构优化。在实施层面,社会法强化“地方试点—政策规范—法治化”路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重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延迟退休与个人养老金的实施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与刑法适用理论研究都取得了新的进展。2024年度刑事立法的亮点是监察法的修改,主要体现在完善监察派驻的规定、授权监察机关采取必要的监察措施、完善监察程序、充实反腐败国际合作相关规定、强化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等方面;全国政法机关依法惩处各类犯罪;准确把握逮捕必要性条件,全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决打击贪污腐败犯罪、高压惩治网络违法犯罪;强化民营经济法治保障,以司法监督优化营商环境。
在刑事诉讼法学领域,研究者们以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为锚点,充分讨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完善、辩护权保障与强化、证据制度的体系化重构、涉案财物处置、电子证据取证模式、在线诉讼与智慧法庭、轻罪犯罪记录封存等关键问题,为司法实践和立法规划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规则丛林”与“制度荒地”并存,法治实践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规则丛林”与“制度荒地”并存,高质量制度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报告指出,2024年,法律修改的数量,行政法规制定、修改、废止的数量,以及司法解释制定的数量明显高于往年。规则之网越织越密,一方面导致被规范主体的能动性受到更多限缩,另一方面也使执法资源短缺矛盾愈发凸显。与此同时,如职业投诉举报治理顶层规范、价格法修订等“硬骨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新兴领域法律规制滞后,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尚未明确,算法、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争议突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衍生出的法律问题也急需规则回应。
“‘基层孱弱’与‘社会闲置’并存,法治实施资源配置仍有较大优化空间。”报告称,一方面,基层执法资源不足、执法设备落后,基层执法队伍专业人才缺乏,各级法院案多人少、基层法院案件积压问题明显。另一方面,规范性文件公开透明度不足。政务信息公开及时性和全面性不足,部分领域存在选择性公开。公众参与渠道有限,监督效能有待提升。(记者 徐艳红)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