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李剑:让剪纸走向世界
李剑在课堂上为孩子们讲解剪纸技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剑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务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创业奖·脱贫攻坚特别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轻刀点破千层月,剪出花开乐逍遥。”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第四代传承人李剑的生活,也是她日常的工作场景。
近日,记者见到刚从北京参加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的李剑,一张红纸、一把剪刀,边和记者聊天的她,刀随手动,寥寥几下,一只翩翩欲飞的喜鹊剪纸作品便跃然眼前。
一纸一剪一故事
李剑与剪纸的缘分,始于儿时的耳濡目染。她的母亲伏兆娥,是宁夏赫赫有名的剪纸艺术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第三代传承人。
从小围坐在母亲身边学习剪纸技艺,让李剑对剪纸艺术产生了热爱和向往。这份热爱,如同种子一般在李剑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她日后创业和传承的动力源泉。
2009年,大学毕业的李剑回到宁夏,决心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与母亲专心投入剪纸艺术创作略有不同,除了对技艺的传承,李剑更多思考的则是如何发展。
2009年,李剑贷款5万元作为创业基金,在银川文化城开起了第一家小店,60平方米房间堆满了用原始画框装裱好的剪纸。
然而,“那一年,收入不到3万元,公司亏了近10万元。”传统的剪纸市场很小,要想突破就必须有创新,如何才能将非遗作品更好地融入市场需求?
一次去杭州考察的过程中,李剑为杭州丝绸所吸引。“为什么不能做丝绸剪纸画?”打定主意,咬咬牙,李剑批发了4000多元的丝绸回家开始尝试,在投入了几万元后,李剑成功研发出“丝绸剪纸画轴”,受到了消费者喜爱,这项发明也一举拿下“全国妇女手工制品最佳创意奖”。2010年,那间小店的一年营业额达到了100万元。
之后,李剑将剪纸艺术融入贺卡、挂历、精装文化礼品等文创产品中,不断以“传统剪纸﹢文创﹢教育﹢科技﹢动漫”的转化模式寻求发展之道,短短几年便将企业做得风生水起。
各类成果和荣誉也接踵而来——她获得了第十届“中国青年创业奖·脱贫攻坚特别奖”、“中国十大著作权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宁夏五四青年奖和感动宁夏十大青年创业人物等。
李剑的作品,也一步步走出宁夏——2013年中国阿拉伯博览会期间,李剑与团队共同创作300余份的剪纸条幅,送给各个国家元首及访问团;2020年底,银西高铁开通运营,李剑带领设计团队为高铁经过的站点创作了带有地域特色的剪纸作品,将高铁经过的地域特色精彩重现,带着宁夏文化走向全国;2021年2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欢乐春节”全球启动仪式上,李剑作为策划人之一的剪纸动画作品《过年》,以8种语言版本向世界各地送去新春祝福,同时被多家驻外使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选用……李剑说:“这也让我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符号输出的意义以及创新的重要性。”
回望走过的路,有艰难亦有收获,踏荆棘更遇鲜花。问及有什么愿望,李剑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目前从业者越来越少,她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让非遗融入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助力非遗进校园
2023年,李剑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此开启了她参政议政的履职生涯。而对非遗传承的熟悉和热爱,自然也成为了她建言议政的重点。
非遗剪纸进校园,传技传艺传精神。结合长期深耕剪纸技能培训的经验,李剑在2023年1月宁夏两会期间以《实施非遗项目进校园,加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为题发言,呼吁自治区将此项目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出台配套政策支持,打造非遗传承基地、工坊,挖掘本土非遗、文化技艺。同时,实施传承人与学校结对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转化为教学资源,助力非遗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项目在宁夏有关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实施落地。
次年,在自治区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李剑又以《非遗校园传承,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题作小组发言,建议推进非遗的校园传承与创新,培育学生爱国爱乡的文化情怀。
李剑的建议不仅引起参会者共鸣,更引起自治区教育厅、文化和旅游厅的重视,根据建议,将非遗进校园行动纳入编制规划,支持非遗传习融入学校素质教育,广泛建立学生非遗体验兴趣社团,指导各地各学校深入开展特色课程,聘请传承人教师授课及研发教材。
近年来,李剑带领团队启动非遗普及计划,义务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供各类非遗技能培训,研发并推广创意非遗课程、儿童剪纸益智材料包。目前,该项目已覆盖宁夏全区60多家幼儿园和小学。
履职3年,非遗进校园的建议也提了3年。今年自治区政协全会期间,李剑在发言中表示,非遗的弘扬,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非遗进校园不能一“进”了事,要长久地“在”校园。她呼吁根据非遗的特质、地方文化的差异和当下的时代特征,对非遗进行研究、发展和创造。“必须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李剑始终认为,非遗虽然是传统,但绝不是古董,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对现实社会有着独特和积极的文化“比较价值”,才显得弥足珍贵,才值得弘扬发展。她心里有一份坚定的信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到她这一代,要做的就是把传统非遗用创新思路和现代手段更好地传播出去。“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剪纸等非遗作品才能保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张倩 本报记者 范文杰)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