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
——全国政协委员张广汉看城市发展新目标新路径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方向。会议强调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部署了以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为统领的7项重点任务。本期民生·民意版特别邀请多位政协委员立足民生,深入解读会议精神。
——编者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如何深刻把握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形势变化?如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如何以人为本落实会议各项任务部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对此进行解读。
▶▶▶ 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
“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意义重大,它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挑战的关键节点召开的,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新阶段的关键部署,其核心在于明确人民城市建设的系统性路径。”张广汉介绍,城市建设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城市是老百姓生活、工作、休闲的空间载体。良好的城市建设,能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居住环境、更完善的交通网络、更高效的公共服务,这些都直接影响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截至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7%,超过9.4亿人口生活在城镇,会议提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目标,正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
张广汉表示,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空间分布日益均衡,城市数量达到694个,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29个,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1个;城市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活力释放、韧性彰显,2023年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0万亿元,贡献了61.1%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释放了城市消费活力。
“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支撑下,城市建设空间载体功能的全面优化,从硬件升级转向软硬协同,老百姓的生活体验显著改善,民生保障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张广汉以居住环境建设为例介绍说,当前我国持续推进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城市更新最新数据,2024年全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6万个,完成投资2.9万亿元。其中,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5.6万个,加装电梯2.5万部,增设停车位超50万个。继续加大城市燃气、供水、污水、供热等老旧管网的改造力度,改造10万公里以上。同时,增加绿化面积、完善社区健身设施等,社区环境更加整洁美观、宜居宜业。
▶▶▶ 将“以人为本”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张广汉表示,这标志着城市发展逻辑的根本性调整。从发展理念的转变来看,城市发展将“以人为本”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把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通过存量空间盘活、功能混合布局、绿色低碳转型,让城市在有限的空间里释放更大发展效能,实现“寸土寸金”向“寸土生金”的转变;发展动力的转变,着力破解“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局,让城市立足自身的历史底蕴、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出特色发展之路;工作重心的转变,凸显了城市治理从“重建设轻管理”向“建管并重、以管促建”的思路转型,通过“绣花式”治理让城市运行更有序、更安全、更便捷;工作方法的转变,强调以系统思维统筹城市发展各项工作,城市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前瞻布局、协同推进,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最终实现城市与人民、与自然、与历史的和谐共生,让城市真正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坚实载体。
未来,如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张广汉认为,要依据会议部署的7项城市工作重点任务,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让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红利,推动城乡融合,缩短城乡差距;大力建设创新城市,培育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让人民在城市中拥有广阔发展空间;全力打造宜居城市,优化空间结构,构建房地产新模式,完善生活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解决群众住房、就医、教育等难题。同时,建设美丽城市,狠抓生态治理,让居民畅享清新空气、洁净水源;建设韧性城市,强化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文明城市,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建设智慧城市,创新治理模式,通过市民服务热线等高效回应群众诉求,让人民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此外,张广汉建议,还要建立公众参与保障制度,完善城市更新公众咨询机制,让居民意见在规划阶段就能被充分吸纳,确保改造方向符合群众期待;推广“居民议事会”“社区共治会”等形式,完善市民诉求响应机制,提升问题解决效率,让群众声音成为治理的重要依据;鼓励市民参与历史文化保护,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守护城市文脉,让文化传承成为全民共识。(记者 杨岚)
编辑:廖昕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