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城市更新要做好“加减法”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并强调城市工作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城市,归根结底是人的聚集地。记者曾多次就城市更新问题开展采访,从中深刻感受到,实施城市更新对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具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变革中,核心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终目的是真正让城市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据记者观察,首先,城市更新要做好“加法”,加在百姓心坎上。这项工作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各方力量的“大合唱”。今年4月,记者跟随全国政协“积极发展银发经济”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到湖北调研时采访了解到,当地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城市更新工作紧密融合,因地制宜,极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一个生动案例是“幸福食堂”、老年助餐点在中心城区以及街道乡镇各个社区的覆盖。比如,武汉市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到2025年底,中心城区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到2026年,实现街道乡镇“幸福食堂”、中心城区社区老年助餐点、小区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
记者在该文件的责任单位名单中看到了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名称。也就是说,“幸福食堂”并不是某一家单位的工作,而是需要各有关方面齐心协力而成。再如,当前,各地社区都在积极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满足百姓多样化需求,在社区周边布局菜市场、街心公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养老机构等场所,让百姓减少“跑腿儿”时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既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也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真切。
城市更新也要做好“减法”,减去城市的“堵点”“痛点”。回顾过往,一些城市更新项目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大拆大建,还出现过破坏历史文化遗存的反面案例,降低了城市原有的特色。如今,各地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记者曾在2023年跟随全国政协“推进实施城市更新”党外委员视察暨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到江西省采访,看到了很多优秀案例。比如,景德镇市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景德镇城市中心地带,古有“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说法。在城市更新项目改造中,这里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摒弃大拆大建的旧理念,通过有选择地“留、改、拆”,对老街区、老厂区、老里弄、老窑址进行“微改造”,最终实现了陶瓷文化历史遗存与现代元素“同框”,让老城区改造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成功转型。再如,九江市在改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时严格拆除不合理建筑,严格按防洪标准加固整治长江岸坡,明确“背水面20米内不新建永久性大中型构筑物”,同步推进沿江生态廊道和海绵城市建设。现在,当地百姓可以沿江漫步欣赏“诗意长江”。整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像一条文化纽带,串联起九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成为九江文化旅游新地标。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记者在这些具体案例中体会到,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道路上持之以恒的一项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无论“加”与“减”,都要以人民需求为标尺,用“绣花功夫”雕琢城市的每一处细节,让城市在更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人民在城市中收获满满的幸福与美好。(记者 刘彤)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