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与第一书记 · 同吃同住同劳动

“三同”日记·黑龙江篇丨大鹅唱响致富歌

2025年07月22日 08:16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大鹅唱响致富歌%28分离图%29(7772047)-20250722081417

在嫩江市的一家养鹅场,膘肥体壮的大鹅或在岸边踱步,或在水中嬉戏。本报记者 李寅峰 摄

600万只大鹅是什么概念?可以供应600万人口特大城市每人每年一只!而这是常住人口35万余人的嫩江今年的大鹅预计出栏数。

6. 23亿元是什么概念?若以人均年收入1.2万元计算,相当于5万余人年收入的总和。而这是嫩江近3年累计创造的大鹅产值。

近年来,嫩江市围绕大鹅产业,从种鹅繁育、规模化养殖,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再到“北鹅”品牌打造、市场拓展,构建起一条完整产业链,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大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带富了百姓生活。在嫩江,常常听到当地干部群众这样自豪地介绍着:“除鹅肉、鹅肝等可以做成美食外,鹅绒还能做衣被、鹅翎做羽毛球、鹅血提炼血清,鹅的价值可大啦!”

■ 优质大鹅不愁销

这几天,伊拉哈镇的嫩江市寒鹅孵化基地负责人王洪刚心情格外好——眼前这一批鹅苗尚未出壳,就早已被预售一空。“鹅苗尚在孵化期,便以每只18元的价格被预订完了。如今有人出价20元一只收购,已经没有了!”王洪刚的语气里既是自豪,也是满足。

鹅的一生,始于一枚优质的种蛋。“我们只用本地的鹅蛋,重量低于二两六的一律不用。”王洪刚认为,正是凭借对品质的严格把控,厂子孵化出来的鹅苗品质好,才会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这些小鹅基本都被附近的养殖户就近抢了先。

打开出雏室,“产床”里嫩黄的小鹅叽叽喳喳地叫着,顶破的蛋壳还散在四周。王洪刚介绍,从鹅蛋置入孵化器到小鹅出壳,大约需要30天。其间,每隔1小时鹅蛋会自动翻动一次,直至小鹅顺利破壳。

搞孵化产业,是王洪刚此前在养殖大鹅时看到的商机。随着大鹅养殖产业在嫩江越来越火,养了5年鹅的王洪刚发现,本地少有大型孵化场,购买小鹅基本得去哈尔滨等地。但长途运输对刚破壳的小鹅是一大难关,鹅苗品质也难以保障。

“干脆自己搞个孵化基地,不仅自己放心,还能就近链接当地数量较多的养殖户。”去年,王洪刚投资600多万元,建设2000平方米的厂房,开启了孵化事业。

今年,王洪刚的孵化基地已孵出140万只鹅苗,加上眼前正在出壳的这一批,预计能达到160万只。

从伊拉哈镇的孵化基地来到前进镇联合村养鹅场,看到草原湿地间摇头摆尾嘎嘎叫的大胖鹅,立刻就感受到鹅产业链的两个重要过程——孵化到养殖。

今年39岁的李晓峰正是大鹅养殖专业户,他在嫩江市有3个养鹅场。联合村的这一个由合伙人高恩雷负责管理。再过20多天,3万只商品鹅将在这里集中出栏。

李晓峰是在2023年开始投身养鹅产业的。此前十几年,他一直从事货车运输行业。他的“转行”依托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风向标——2022年,嫩江市依托自然优势,确定大力发展大鹅产业的目标,全力打造大鹅全产业链和“北鹅”品牌。这一年,嫩江23户养殖户,纯利润达到3546万元,人均超过百万元。

巨大的市场潜力让李晓峰动了心。次年,他分两批共养了两万多只鹅,销售额达200多万元。“当时第一批一只鹅平均卖到了70多元,第二批价格更高,卖到了90多元。”李晓峰回忆。今年,他的3个养殖场预计出栏量将达到10万只。

据嫩江市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嫩江种鹅存栏从2024年的1.7万只跃升至2025年的4.2万只;商品鹅出栏量从2021年的14.21万只飙升至2024年的271.2万只,2025年预计达600万只。

■ 政策护航助发展

养殖场里,成群的大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有的正在水池中梳理羽毛,有的在空地上悠闲“散步”。

“今年这一批鹅养得比较好,羽毛也比较干净,我们这是真正的‘草原溜达鹅’。”高恩雷笑着说。

如果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嫩江大鹅产业落地的独特优势,那好的政策就是大鹅产业腾飞的重要根基。

曾经,养殖户们都说“家产万贯,带毛的不算”,寓意着饲养畜禽所存在的不可控风险——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和疫病等。一旦受灾,功亏一篑。

为了让养殖户放心养鹅,嫩江市积极推进各类补贴、保障政策,黑龙江省首单大鹅养殖保险就落户嫩江。

“如果没有保险,死一只鹅得靠三只鹅才能挣回来。”高恩雷指着身后的鹅群告诉记者,场内大小6万只鹅已全部上了保险。

今年,一只鹅的保险费4.2元,养殖户承担0.84元,其余3.36元由政府承担。一旦出现死亡,一只鹅根据大小最高将会得到70元赔付。

数据显示,2024年嫩江市大鹅保险数量达到294.6万只,理赔款达543万元,仅保险补贴一项当地政府支出277.5万元。

除大鹅保险补贴外,从种鹅养殖、孵化到商品鹅养殖再到屠宰加工等环节,当地都有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每只产蛋量20枚的种鹅政府补助10元,商品鹅出栏量达到10万只的每只省里补助5元,10万只以下的嫩江市每只补助1元。”嫩江市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王海涛说。

王洪刚也是产业扶持政策的受益者。“新建的育雏厂房里,5台机器、2000平方米为一个单元,政府补贴50万元。”今年,他2000平方米的孵化厂房,就得到政府50万元的现金补贴。

“自2022年开始,嫩江市连续四年出台畜牧产业扶持政策,兑现本级财政补贴资金2319万元,全方位扶持种鹅养殖、孵化以及商品鹅出栏、屠宰、深加工、粪污处理等各个环节,以精准政策引导鹅产业高质量发展。”嫩江市委副书记、政府市长孙建龙表示。

■ 产业延伸创品牌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嫩江大鹅如何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白色产业带”,创出更加醒目的品牌?

在当地采访期间,记者深刻地感受到,嫩江正全力推动政策的完善、品牌建设的升级。

一方面,“2﹢4﹢7”工程保障了产业规划从延链强链入手,激发大鹅养殖“长尾效应”——

2个种源基地分别用于白鹅和朗德鹅种鹅培育;4个孵化场年孵化能力将达450万只;7个加工项目涵盖屠宰、羽绒加工、鹅翎加工、羽毛球制作、饲料加工、熟食预制菜以及鹅血清、氨基酸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

另一方面,积极打造自有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

2023年8月21日,黑龙江·嫩江“北鹅”品牌发布暨鹅产业发展交流会在嫩江市召开,“北鹅”成为嫩江区域公共品牌。

此外,孙建龙表示,嫩江市还已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嫩江大鹅地理标识,并通过为大鹅赋上二维码,让消费者“码”上了解到大鹅的生长环境、饲料使用、屠宰环节、加工环节全过程,持续扩大嫩江“北鹅”品牌影响力。

王洪刚对未来充满信心:明年预计出苗量能达到300万只,还要新建一个2000平方米的脱温室;在李晓峰的养殖场,今年第二批刚出壳11天的鹅苗,正在茁壮成长……

截至记者发稿前,一个更好的消息传来:8月,年屠宰1000万只大鹅的屠宰厂即将投用。届时,规模占据全国前列的鹅屠宰企业正式落户嫩江。

一路高唱着致富歌的嫩江大鹅,再一次为嫩江人民谱写出新的幸福乐章。

(本报记者 杨智嘉 曾宇昕 袁世鼎 李寅峰)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