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百万森林计划”圆梦绿水青山
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沙漠锁边林行动”用挺拔的树影筑起生态长城,守护着村庄与农田免受风沙侵袭。昔日的“沙窝子”如今绿意盎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辽东大地的苍翠群山中,“守护红松林行动”通过精心构建红松混交林体系,不仅让濒危的红松林生态系统重获新生,更显著提升了辽东森林的整体生态质量。
在重庆山水相依的土地上,“绿化长江重庆专项”系统补植乡土珍贵树种,联合林场社区与当地居民,将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一江碧水与两岸青山共同见证着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15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携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气候组织,通过“百万森林计划”在甘肃、内蒙古等地累计植树超1500万棵。该项目以沙漠锁边林建设为核心,同步推进退化林修复和乡土树种补植,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有效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促进了区域绿色发展。
生态修复行动有力
腾格里沙漠,中国第四大沙漠,其肆虐的风沙不断侵蚀着周边农田与村落。
2009年,“百万森林计划”在此启动沙漠锁边工程——阿拉善地区建成12万亩以花棒、梭梭为主的生态屏障,民勤县打造6.4万亩梭梭防风林带,成功构筑起一道守护家园的绿色长城。
“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就是留在这里种树。”2018年,牧民孟克那生放弃进城机会,毅然投身“沙漠锁边林行动”。这位土生土长的阿拉善人,4年来不仅自己坚持种树,还带动兄弟孟克巴依尔加入,累计栽种花棒8000亩。
如今,孟克那生亲手栽种的花棒已长成一人多高的绿色屏障,家庭收入也从单一的牧业扩展到多元经营。
《“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行动项目成效评估报告》显示,锁边林项目共种植超过1000万株树木,修复荒漠化土地1.1亿平方米,相当于15219个标准足球场,有效减少了西北风沙策源地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次,不仅重塑了沙漠的生态面貌,更彻底改变了当地很多牧民的人生轨迹。
2020年,“百万森林计划”与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共同发起“红松林守护行动”,旨在修复退化林分,助力林下经济发展、农户增收。目前,已完成造林1146亩,共栽植红松等苗木22万余株,林下套种的山野菜刺龙芽成为农户参与项目建设实现短期增收的重要来源。
2018年启动的“绿化长江重庆专项”在永川国有林场重点改造受松材线虫病侵害的马尾松林和废弃茶田,通过补植桢楠、赤皮青冈等乡土珍贵树种,逐步构建珍贵树种混交林。截至2025年,以桢楠为主已成功栽植30万株珍贵苗木。
“百万森林计划”以项目为抓手,通过“北方扩绿、南方提质”的差异化策略,持续深化生态修复工程,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生态成效持续显现
在甘肃民勤县昌盛村,每当风沙肆虐,黄沙便如瀑布般从屋檐倾泻而下——这曾是村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图景。由于缺乏防护林体系,流动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村庄逼近。
如今,“沙漠锁边林工程”在村庄与农田外围的沙漠过渡带种植防风固沙植物,这道绿色生态屏障成功将肆虐的流沙“锁”在原地,有效阻断了沙漠扩张对家园和耕地的侵蚀。
“腾格里沙漠锁边行动”持续10年,种植总面积超过18.4万亩,早期种植的花棒和梭梭已进入“壮年”。从空中俯瞰阿拉善项目区,沙丘与沙丘之间的坑洼被绿色“填满”,变成一个个绿色网格,像一张巨大的绿网成功将连绵沙丘牢牢缚住。
项目成效评估报告显示,一年来,阿拉善的花棒林固沙19.59万吨,民勤的梭梭林固沙47.82万吨。风速变小了,风蚀减弱了,土壤改善了,水分增加了,原本难以扎根的本地野生植物也开始逐步回归。
在阿拉善,区域植被覆盖度大幅增加,除常见的沙生植物,更有牛心朴子、百花蒿、沙芥等近危物种出现,构成多层次植物群落。
在民勤,5年以上的梭梭林保存率达到86%以上,消失多年的黄花补血草、猪毛蒿等原生草本植物重新出现,白刺、红砂等多年生灌木也再次萌生。
在重庆,“绿化长江专项”在马尾松纯林下套种桢楠、赤皮青冈等乡土珍贵树种,创新采用三种经营模式,成功将低效针叶林改造为优质针阔混交林,显著提升了森林生态功能。
在辽宁,“红松林守护行动”通过在林地内种植以红松为主的乡土树种,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森林结构、提升林分质量,推动辽东人工红松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和高效。
“百万森林计划”以系统性绿化工程为核心抓手,在全国范围内持续释放显著的生态效益。
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曾经人迹罕至的沙漠边缘,如今因为涌现的绿色,变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阿拉善、民勤“锁边林”基地,参与植树体验、研学旅行、企业团建等活动。仅生态旅游一项,每年就带来8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
当地农牧民参与种树、管护林地、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等,获得稳定工资收入,还开办“农家乐”“牧家游”,接待游客,实现增收。
笔名“田鼠大婶”的民勤农民裴爱民在其作品中写道,“好多人不相信沙漠里能种庄稼,你看看,就在这片大沙梁下,种着大片的苞谷和红彤彤的辣椒。”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正是项目发起的初衷之一。项目成效评估报告显示,“锁边林”每年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200万元以上。
在林地内种植以红松为主的乡土树种,实施退化林修复及质量提升,是“红松林守护行动”的重要内容。项目支持林农自主造林,提供优质苗木、技术与经营指导,采取红松林套种刺龙芽模式,帮助林农短期内获得收益,从而提高林农种植红松的积极性。
在经济收益上,短期有山野菜等收益,长期有松塔的收益。经济效益长短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具,守护行动让辽东红松林再焕发展活力。
重庆“绿化长江专项”创新采用“林场+农户”合作模式,通过组织农户参与造林、抚育及管护工作,同步开展技能培训,既培育了专业护林队伍,又带动了林下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百万森林计划”通过生态建设与产业融合,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持续拓展项目综合效益,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
广泛凝聚社会力量
漫步在“百万森林计划”阿拉善项目区,一簇簇顽强生长的花棒、梭梭等耐旱灌木,在无垠的黄沙中勾勒出生命的轮廓,为沉寂的荒漠注入蓬勃生机。
放眼望去,这片绿色版图正以坚韧的姿态,在沙海间不断延伸、生长。
甘肃民勤人马俊河是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也是“百万森林计划”的参与者之一,亲历并见证了“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行动”给民勤带来的巨变。
“从2007年到现在,我们邀请全国各地志愿者共7万多人,种植梭梭、红柳、花棒等,面积超过8万亩。早期种植的梭梭已长到4—5米高,林中不时能发现兔子、狐狸、鹅喉羚等野生动物,荒漠生物链逐渐完善,有效地保护了周边农田和村庄。”马俊河说。
巨变的发生,与社会各界携手扩绿增绿密不可分。过去5年,每年春秋两季植树时,只要有时间,一位上海女生都会从家乡来到腾格里沙漠。有时她独自前往,更多时候会带着一批自己招募的种树志愿者一同踏上征程。从2020年10月以来,她带动志愿者70多人,累计种植1万棵树。
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技术指导,企业组织员工参与春秋两季植树实践,志愿者通过实地种植或线上认养贡献力量,当地农户负责苗木培育与后期养护,公众人物则发挥影响力扩大项目传播……这种多元协作模式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
绿色梦想深植人心,“百万森林计划”圆梦绿水青山,正在将荒漠变绿洲的愿景化为现实。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