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聚焦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
——委员共议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从“老有所养”的基础保障到“老有颐养”的品质追求,从日常就医的便捷需求到精神世界的丰富渴望,这些民生关切既考验社会服务的供给能力,也呼唤着更具温度与效能的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为老年群体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立足养老服务、医疗保障、公共设施、社会参与等关键领域,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此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担当,为建设包容有温度、便利有质感的老年友好型社会添砖加瓦。
——编者
社会参与作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活力源泉,正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社会共建者”,在参与中收获价值,在融入中共享温情。
从社区志愿服务到终身学习课堂,从邻里矛盾调解到文化技艺传承,银发群体正以多样方式活跃在社会舞台,为老年友好型社会注入蓬勃生机。
“我有30多年的教学经验,能给社区的孩子们辅导功课,感觉自己又‘上岗’了!”在山东曲阜某社区里,年过六旬的退休教师刘大爷是“银发学堂”的资深志愿者。
每周三次,他风雨无阻地来到课堂,为孩子们开启一扇扇知识之窗。那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这位白发园丁的身影成为社区最温暖的风景线。
“鼓励老年人发挥其经验优势,参与志愿服务,是实现‘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鲁勇在调研中发现,老年群体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专业积淀,在社会参与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在垃圾分类推广中,老年人用“接地气”的讲解让居民听得进、记得住;在邻里矛盾调解中,他们以威望化解纠纷,成为社区和谐的“黏合剂”;在小区环境改善议事会上,他们提出的一系列合理化建议,让居住环境更贴合居民需求。
近年来各地不断完善银发教育服务体系,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搭建“能力加油站”。例如通过联动高校、文化场馆、社会组织等资源,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平台:线上有诗词鉴赏、智能手机应用等课程,线下开设剪纸培训班、红色故事宣讲会、非遗技艺工作坊,老年人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
与此同时,鲁勇坦言,老年人社会参与热情日益高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支持体系,让更多老年人“参与得舒心、发挥得顺心”。结合实践需求,鲁勇建议可从四方面着力推进:
强化政策精准支持。建议各地出台差异化政策,针对农村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等群体制定专项参与计划,破解农村地区活动场地不足、偏远地区资源匮乏等问题。将老年社会参与纳入基层治理考核体系,推动乡镇(街道)、社区建立“老年参与服务站”,专人负责需求对接与服务保障。
搭建多元参与平台。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老年学校等场所,建立“银发人才库”,分类登记老年人的技能特长与服务意愿,精准匹配社区治理、文化传承、青少年关爱等需求。推广“志愿服务积分”等模式,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形成代际互助良性循环。
优化资源整合机制。推动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联动,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技能培训,如社区服务技巧、数字化工具应用等。整合文化场馆、景区等公共资源,设立“老年文化实践基地”,为老年人开展文化活动、展示参与成果提供场地支持,降低参与成本。
健全激励保障措施。建立老年志愿服务星级评定制度,对表现突出的个人与团队给予表彰奖励,并在医疗保健、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适当优待。完善老年人参与安全保障机制,为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购买意外险,解决“不敢参与”的后顾之忧。
“多渠道助力老年人社会参与,绘就老年友好新图景。”鲁勇期待,随着支持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老年人将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用智慧与热情书写“老有所为”的精彩篇章,为老年友好型社会注入持续的生命力。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养老服务日益成为老年群体幸福晚年的制度安排。
清晨7点,家住北京朝阳区望京街道的张阿姨听到熟悉的门铃声。养老护理员提着新鲜蔬果如约而至,一边熟练地为老人梳洗整理,一边细心询问近些天的身体情况。这温馨的一幕,正是居家养老服务为独居老人带来的“家门口的温暖”。
“从居家养老的上门照料到社区养老的日间关怀,从机构养老的专业照护到智慧养老的科技赋能,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正在悄然生长,满足着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协会原会长王建军表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养老服务模式,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最具象化的实践表达。
王建军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养老服务“保障网”仍存在亟待填补的“缝隙”,即便在服务体系相对完善的地区,快速升级的养老需求与服务质量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
“具体表现在,部分养老机构仍停留在‘看护式’服务阶段,缺乏专业健康管理团队和文化活动组织能力;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老人个性化需求;智慧养老产品虽层出不穷,但不少设备操作复杂,真正贴合老人使用习惯的‘适老又实用’产品占比不高。”王建军说。
“与此同时,养老资源城乡分布不均、专业养老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也让‘老有颐养’的愿景面临挑战。”王建军表示,如何织密养老服务这张既有温度又有精度的民生“保障网”,使其真正成为老年人触手可及的贴心依靠,已成为推动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在他看来,在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升级与现有服务能力存在差距的现实背景下,养老服务要从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向注重服务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加速转型。这种转型正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涌现出许多创新实践案例。
王建军告诉记者,在江苏南京,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不再只提供“吃饭聊天”的基础服务,而是引入专业康复师、营养师,为老人定制“健康档案﹢个性化服务包”,从慢性病管理到心理疏导,让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在四川农村,“村级互助养老点﹢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的模式悄然兴起,低龄老人志愿者与专业服务人员配合,既解决了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让老人感受到邻里温情。
“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一方面要全面推进硬件设施的无障碍化改造,另一方面更要实现服务理念从‘任务导向’到‘人文关怀’的根本转变,构建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尊重与关怀。”王建军表示,这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同时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让养老服务既有温度又有品质。
他进一步提出,要构建“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居家养老方面,重点发展专业化上门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全方位需求;社区养老要充分发挥基层优势,通过建设综合性日间照料中心、嵌入式养老服务站点等设施,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机构养老则需着力提升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建立分级分类服务标准,为不同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差异化优质服务。
王建军相信,随着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理念持续更新,这张温暖的“保障网”必将让千万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收获尊严、快乐与幸福,让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图景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公共设施的无障碍化,是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硬件支撑,让老年人能在社会生活中感受便利、行动自如。
从城市道路的细节优化到社区场景的贴心改造,适老化升级正以看得见的变化,为千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温暖与底气。
“以前过马路总怕绿灯时间不够,现在路口绿灯延长了20秒,走起来心里踏实多了!”家住重庆的周卿华老人每天都要到附近公园散步,红绿灯一个小小的时间调整,让他的出行之路不再匆忙。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会副主委李岩在调研中发现,如今的适老化升级已从单一设施改造转向全场景覆盖:
政务服务中心里,低位服务窗口让坐轮椅的老人无须起身就能办理业务;医院挂号机旁,志愿者随时协助老年人操作设备;银行网点配备的放大镜和助老专员,让视力不佳的老人不再因看不清字而犯愁。这些细节满满的改造,正让老年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中感受到平等与尊重。
居住环境优化中,许多地方为高龄、失能老人的住所免费安装防滑地板、卫生间扶手和紧急呼叫系统;居住小区附近的菜市场拓宽了通道,增设休息平台;公园里,缓坡步道替代了陡峭台阶,健身区专门配置了适合老年人的慢运动器材。这些改造让老年人的居家生活更有安全保障,也让社区真正成为“老年友好的港湾”。
“公共设施的适老化升级没有终点,每一处细节的完善都承载着对老年人的关爱。”李岩认为,当前适老化改造虽成效显著,但仍有提升空间。他建议,应进一步扩大改造覆盖范围,将老年人口聚集的农村地区和老旧小区纳入适老化改造重点,通过政策倾斜弥补城乡适老设施差距,推动养老设施服务均等化,让农村老人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便利。
在设施设计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征求老年人意见,推出“菜单式”改造方案。针对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的需求,在扶手高度、按钮位置、字体大小等个性化设计上精准匹配,让设施真正“适老又实用”。
同时,建立适老化设施长效维护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维护档案,利用智能巡检设备实时监测设施状况,确保无障碍通道、紧急呼叫系统等关键设施随时可用。
“从宏观层面看,老年友好理念正深度融入城市更新与新城建设。”李岩提出,要推动适老化改造与城市更新行动深度融合。
具体来说,新城建设要严格落实“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原则,在规划阶段就预留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施用地,健全地下连廊、空中步道等立体交通系统,实现老年人从居住区到公共服务场所的无缝衔接。
在老城改造过程中,要广泛推广“小而美”的改造模式,利用街边闲置的边角地、街头道边绿地,打造精致美观的“口袋公园”,重点配备适老的休息座椅、遮阳棚和简易健身器材,为老年人提供“出门即达”的休闲场所。
此外,应建立适老化指标评价体系,加强对老年人的设施使用指导,通过社区培训、志愿者讲解等方式,让老年人熟悉设施功能,同时倡导公众共同爱护适老设施,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随着适老化改造的不断深入,当公园的每一级台阶都有坡道相伴,当社区的每一处角落都有贴心扶手,当城市的每一条街道都为老人留足通行时间,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硬件基石将更加坚实。”李岩表示,这些遍布城市肌理的适老设施,不仅是便利出行的“辅助器”,更是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温度计”,让千万老年人在无障碍环境中,感受社会的包容与温暖。
医疗保障是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健康基石,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撑起坚实的“健康保护伞”。
“以前挂号要排半天队,折腾大半天;现在有老年人绿色通道,提前电话预约好,到医院后直接优先就诊,检查、取药全程有志愿者引导,缴费刷医保卡直接结算,自己就能搞定,心里踏实多了!”7月21日,家住北京海淀区车道沟附近的68岁王大爷,在社区医院复诊高血压时对记者如是说。
王大爷的就医路,正是医疗保障服务适老化升级的生动缩影。
医疗保障的温暖不仅停留在看病环节,更延伸到老年人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每个细节。从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让看病更便捷,到加强慢性病管理为健康保驾护航;从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减轻医疗负担,到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破解失能照护难题,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刘思德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日益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让老年人在面对疾病时少了顾虑、多了底气。
刘思德发现,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网也在持续织密。通过医疗协作机制,城市三甲医院专家定期下乡坐诊,乡镇卫生院配备智能体检设备,农村老人可以便捷地进行基础健康检查;医保电子凭证在乡村的普及,让老人们告别了“忘带医保卡就没法结算”的尴尬,就医便利性大幅提升。
细数医疗保障的进步与温暖,刘思德结合调研提出针对性建议。
在他看来,应进一步扩大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覆盖范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纳入重点建设范畴,同时简化预约流程,通过社区代办、电话预约等适老方式,破解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难”的痛点。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可依托健康档案建立“一人一策”精准管理机制,借助智能监测设备实时追踪血压、血糖等数据,推动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联动,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同时建议扩大慢性病用药报销目录,将常用药、新特药纳入报销范围,切实减轻长期用药负担。
“针对农村和偏远地区,需加快医疗资源下沉节奏,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实现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加强基层医务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常见病、慢性病诊疗能力,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刘思德说。
他认为,要加速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国推广,通过政策补贴吸引专业人才加入护理队伍,建立护理服务评价体系,借助数字化手段监管服务质量,让失能老人得到更专业、有保障的照护服务。
“让医疗保障为老年生活撑起‘安心伞’,每一次完善都在为老年人的健康添砖加瓦。”刘思德坦言,当农村老人享受到与城市同质的医疗服务,当家庭医生的脚步走遍社区街巷,当适老化服务细节融入诊疗全程,这张健康保障网便有了温度与力量。它不仅守护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更让岁月流转中的银发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深情关怀,成为老年友好型社会最温暖的底色。(记者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