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与第一书记 · 同吃同住同劳动

“三同”日记·黑龙江篇 |80万尾小龙虾的北上路

2025年07月24日 14:09 | 作者:本报记者 曾宇昕 杨智嘉 袁世鼎 李寅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吴配连的虾塘里,工人正在捕捉小龙虾。 本报记者 李寅峰 摄

两个月前,当亲自驾驶着运输车,载着80万尾小龙虾虾苗从苏州启程北上时,吴配连心里既期待,也有几分忐忑:长途跋涉2000多公里后,这些均重不足2钱、来自江南水乡的娇嫩虾苗,能否在黑龙江扎根?

如今,站在嫩江市的虾塘边,他满怀惊喜地向记者分享:那一批虾苗来到嫩江后快速适应、茁壮成长,短短两个月时间,每只均重跃至8-9钱!有3万斤活蹦乱跳的嫩江小龙虾即将上市,会为吴配连带来创业路上的首笔可观回报——约60万元。

7月15日,当本报“三同”小分队来到吴配连的小龙虾养殖基地时,遇到当地一些游客、市民正兴致勃勃地在此体验钓虾的乐趣。

“嚯,好大一只!”当一只张牙舞爪的小龙虾被钓出水面,引得周围一阵惊叹。

“这是嫩江本地养出来的虾!”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吴配连快步走来。

“南虾”为啥要北上?

望着眼前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吴配连打开了话匣子。在苏州,他已经养了15年小龙虾,是个养虾好手,可烦恼也多:“地方挤,养虾户多,成本涨、利润薄。”

更令他犯愁的是,气候条件不太理想——每逢雨季,雨水一多,塘里就容易缺氧;虾一憋闷,长得就慢,品质难保证。守着水乡饭碗,他琢磨着新出路。

转机,源于一次偶然的交谈。“我苏州公司的一个员工,老家就是嫩江的。”吴配连回忆道,“他总跟我念叨老家水土好,建议我来看看,说不定能搞养殖。”这个建议像颗种子,落在了他心里。

为此,他特意驱车几千里,亲自来到嫩江调研。

“这一看不得了,这里的水质真是特别清亮,好得很!特别是北方小龙虾消费热情高,本地养殖却几乎是空白。消费者食用的小龙虾主要依赖长途运输,成本高、鲜活度难保证。”这让吴配连更加坚定信心,“要是能在本地养出来,刚好能填补这一空白!”

更让他欣喜的是,在嫩江养殖小龙虾还有一个独特优势。吴配连指着塘边堆积的饲料袋,算起了经济账:“嫩江是大豆、玉米的主产区,原料价格便宜。我现在喂虾的饲料,主要就是用本地大豆、玉米做的,算下来,养殖成本比在南方低了快三分之二!”

巧的是,近年来嫩江市锚定产业发展新赛道,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养殖路径。当地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了解到吴配连的意向后,高度重视,迅速对接。从前期制定详尽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到组织多轮考察活动,从协调各方资源解决难题到协助企业完成选址,一系列扎实工作最终促成苏州村夫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嫩江落地投资。

嫩江市政府副市长李大华表示:“嫩江拥有丰富且优质的水系资源,水质的pH值和溶氧量等条件十分适合小龙虾生长。引入小龙虾养殖产业,一方面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特色水产养殖是农业产业多元化的重要尝试,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如今,这“南虾北养”的新鲜事,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嫩江本地和周边市县居民好奇的目光。不少人慕名而来,就为亲身体验一把在东北黑土地上钓小龙虾的乐趣,现场观看加工过程,再品尝这口鲜味。

展望未来,吴配连信心满满。“接下来,还要建我们自己的小龙虾育种基地。”他描绘着清晰的蓝图:从虾苗自主培育,到规模化成虾养殖,再到稳定的市场销售,逐步实现全产业链覆盖,有力推动嫩江小龙虾产业朝着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加速迈进。

吴配连始终庆幸,载着80万尾小龙虾跨越2000多公里的北上路,他走对了。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