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两山”理念20年 · 循足迹看变化

“两山”深解・委员说丨全国政协委员路全忠:完善核算标准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5年07月25日 17:46 | 作者:路全忠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

贵州金元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一隅 新华社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路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一套旨在将生态产品所具有的价值,通过一系列手段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方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要包括生态产品的价值评估机制和价值转化机制。价值评估机制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与传统工业产品相比,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更为复杂,需要以客观准确的价值核算为前提。价值转化机制是指将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只有找到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可以概括为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和生态产品保护补偿两大类,对应了市场化和政府主导两方面。一是通过经营开发生态产品获取收益;二是通过生态资源权益市场交易,按照使用者付费的原则,社会主体需为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买单,进而形成林权、水权、草权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以及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生态资源使用权的交易市场;三是通过生态补偿的形式购买生态产品,政府代表全社会购买生态产品,以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区间、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等形式为主。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核心是解决生态产品“难计量、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具有内在一致性的重要理念和实践路径,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加快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补偿制度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平衡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命题。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并严守,不仅是生态保护领域的重点工作,更是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重大战略部署。2023年4月我国首次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陆域和海域实际划定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涵盖我国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

按照规定,这些区域需要进行特殊保护,严格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但与此同时,这些区域很多位于老少边穷地区,面临着摆脱贫困和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

例如,目前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较大的省(自治区):西藏60.8万平方公里(占其面积的50.54%)、内蒙古59.69万平方公里(占50.46%)、新疆42.44万平方公里(含兵团,占26.01%)、青海29万平方公里(占42%)等。四省(自治区)红线保护面积191.9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60.16%。

因此,应加快建立系统全面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制度。科学合理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补偿的对象、补偿内容、补偿资金以及补偿标准等。核心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

目前,我国尚没有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要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情况、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入、机会成本、经济发展等因素,研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标准定价体系,为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激励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要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将监测评估结果作为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实施奖惩措施。对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较好的地区给予奖励,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地区调减或停发下一期转移支付资金。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标准,建立和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制定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

除了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统一的价值核算体系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环节,是解决“算不清”“补偿难”“交易乱”和“考核虚”基础性问题,也为政策制定、市场交易、绩效考核等提供依据。

一是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科技支撑。

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等核心瓶颈。主要体现在:生态资源难以移动、牵扯面广、协调难度大,有的地区制定的核算方法偏学术化,难以在实践中应用,且不同地区核算方法存在差异,核算结果缺乏可比性;部分生态资源所有权边界模糊,导致产权交易主体不明确,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使得生态产品全面交易难以实现;生态补偿机制仍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地区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大多处于起步状态;生态产品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和显著的非标性,不能直接作为银行信贷的抵押品,难以通过抵押获得金融支持等。

为解决这些瓶颈,需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科技支撑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围绕“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应用示范—制度保障”全链条布局,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监测评估、市场交易等环节的协同创新体系。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创新的研究,强化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懂技术、知生态、明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育跨领域跨学科的高端智库。

二是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数字化建设。

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6G技术、数字孪生及AR/VR技术在内的数字技术,将生态产品从“物理存在”转化为“数字资产”,提升生态产品的调查监测能力、价值核算效能和经营开发绩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建立全面、准确、动态更新的生态产品数据库。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采集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基础数据;收集与生态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通过数据清洗、整合与标准化处理,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和交易提供可靠依据。

2. 建立标准化数据体系,打通生态价值量化链条:制定《生态产品数据采集与管理规范》,明确数据格式、质量控制及安全等级,避免数据孤岛;构建动态价值核算模型,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可通过区块链﹢生态权益确权、大数据﹢生态价值预测等,提升数据应用效率。

3. 搭建生态产品数字化交易平台:集信息发布、交易撮合、支付结算、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于一体,为生态产品供需双方提供便捷的交易渠道。如碳交易子平台、生态补偿区块链平台、生态产品电商平台等。

4. 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加强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立法,规范数据的采集、使用和共享行为等。

三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督促落实。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涉及众多部门,需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与规划,建立多部门协同、区域合作等统筹协调机制。

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规划,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指导各地区开展相关工作;加强不同部门间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制度合力;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协调平台,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供给地与受益地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生态补偿、产业合作、共建园区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跨区域实现;建立和完善评估与考核机制。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地区和部门进行奖励。

(作者路全忠系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