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与委员同访·看今昔巨变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让抗联精神在血脉中永续流淌

2025年07月28日 08:58 | 作者:本报记者 高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马铖明(左一)为记者和张红秋、庞健委员讲述抗战英雄故事。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盛夏时节,草木葱茏。记者与共青团磐石市委副书记马铖明、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张红秋、满席达吉林省农业休闲观光有限公司经理庞健3位吉林省磐石市政协委员,一起走进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踏着当年东北抗联将士的足迹,穿行在深山密林间,重温那段用鲜血与信仰铸就的峥嵘岁月。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位于磐石市区以西20公里处、磐伊公路北侧的红石砬子山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抗联队伍提供了生存与战斗条件。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的创建地,是东北抗日联军诞生的摇篮。

1932年秋,杨靖宇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对根据地的功能进行了全面提升,杨靖宇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思想在这里逐步形成。

依托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杨靖宇带领游击队先后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并在此创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后来发展壮大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路军。积极探索和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喊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总结出“游击队是灯芯,群众是灯油”的“灯芯理论”。

为了民族解放,杨靖宇在林海雪原中英勇奋战、殊死抗敌。而今,他的曾孙马铖明选择到磐石工作,来到曾祖父当年战斗过的红石山,投身于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等事业中,把青春奉献给这片英雄的土地。

“大四那年,我重走抗联路的第一站就是磐石,在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听到游客自发高唱抗联歌曲,当年曾祖父带领抗联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马铖明感慨道,过去这些年,磐石百姓对抗联的记忆不但没有模糊,反而愈加清晰。作为抗日民族英雄的后代,马铖明工作之余,还经常走进学校、社区等地宣讲红色故事,让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沿着崎岖的山路拾级而上,脚下是湿滑的泥土,两旁是丛生的荆棘。遥想当年,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战士,就是依托这样的地形,克服艰难万险,与日寇展开殊死较量,用最简陋的武器和最炽热的信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镌刻下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光辉足迹。

“这种低矮的地窨子门高不足1.5米,阴暗潮湿,当年曾挤住着四五名抗联战士。他们不仅要忍受恶劣的环境,还要随时准备战斗,可以想象抗联战士拥有多么坚强的信念和意志。”马铖明指着一处低矮的地窨子遗址介绍道。

“抗联精神是一座精神宝藏,内涵丰富而深邃。”马铖明说,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冻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抗联将士依然胸怀报国志、浴血战敌寇,他们所面临的艰难险阻,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即便在和平年代,这种精神依然能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强大动力源泉。

深入山区,营房基址、地窨子、战壕等抗联遗址渐次呈现。据了解,在红石砬子山脉及周边发现东北抗联相关遗迹3300余处,形成了以八家沟、姚家沟、二趟沟等为核心的庞大东北抗联遗址群,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抗联遗址群。姚家沟目前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展示参观系统,三维建模复原后的遗迹,配合着语音讲解,真实再现了东北抗联密营的特点以及抗联战士们的生产生活样貌,使这里成为吉林省红色教育的“实景课堂”。

通过主题展板、历史照片、珍贵的出土文物和专业化的讲解服务,磐石市博物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构建起立体化展陈体系,一件件带着战火痕迹的文物、一幅幅还原历史场景的图片,让游客们穿越时空,感受抗联战士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

为走好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之路,近年来,磐石以“红色引领、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为理念,不断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2024年,磐石接待游客1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亿元,其中红色旅游人数占比七成以上。

“构建‘红色﹢’多业态发展新格局,以红色文化为内核,串联多元产业生态。深度挖掘红色历史资源,提炼精神价值,推动红色文旅、教育培训、文创产业等业态跨界融合。”张红秋介绍,磐石将加强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用情用力讲好东北抗联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同时,结合“磐石好物”推出具有磐石特色的农产品,全面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磐石这片红色热土,承载着厚重的东北抗联历史。”庞健说,抗联在绝境中求生存、在困境中勇往直前的精神,教给了我们破除产业壁垒的勇气。知青城的“红色供销社”里,70%的货架摆着周边农户的产品,有兴隆川村的滑子蘑和木耳,还有王家街村的灵芝孢子粉。如今,知青城带动就业30多人,直接带动2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这种“产业反哺民生”的循环,正是抗联精神最鲜活的当代诠释——让红色基因在滋养农业、富裕百姓中,真正实现“精神传承”与“发展实效”的双向奔赴。

如今的磐石,东北抗联纪念设施巍然矗立,红色标识随处可见。这座浸润着英雄血脉的城市,正以鲜明的历史印记,激励人们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