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聚焦

城市建设要倾听百姓心声

2025年07月28日 10:09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天,我国有9.4亿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建设关乎普通人实实在在的幸福。

●7月14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上的一个重要论断引人瞩目:“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当此城市发展阶段转化的重要时刻,身处城市中的各级政协委员,感受到了怎样的城市变化?对城市下一步发展又将有怎样的期待和建议?作为城市一员,又能给城市建设提供怎样的支持?本期民意版继续聚焦城市建设。

——编者

(7月28日 民生民意)配图(7806078)-20250728095846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张俊平:

破解危旧房困局 让“老破小”变成“好房子”

记者 范文杰

“以前的老银川人,都知道一句顺口溜:‘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公园两只猴,一个警察看两头。’但是你看现在的银川,宽敞的八车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块的绿化带、烟波浩渺的景观水道……”7月2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银川市兴庆区副区长张俊平说起银川市这些年的变化,一脸幸福和满足。

张俊平所说的一条马路指的是银川市曾经最繁华的街道——新华街,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条路上只有一个警察指挥交通,在当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两座楼则是百货大楼和邮电大楼,百货大楼在南,邮电大楼在北。据当地老百姓讲,每次进城,百货大楼是必去的地方,买不买东西并不重要,仿佛没有去过百货大楼,就等于没有进过城,给同乡人不好交代。

银川市拥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随着时光流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逐渐扩张发展,但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老旧小区也随着时间推移多了起来。比如在银川市兴庆区,部分房屋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多为砖木、砖混、预制板等结构,因为建设时没有设置抗震系数,已经达到房屋使用年限,或是超额服役,房屋安全隐患加剧。

张俊平给了记者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兴庆区2000年以前的建筑物共6504栋,总建筑面积903.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小区723个,建筑面积804万平方米,涉及11万户、26万人。“这些住宅全部在老城区内,户数占自治区总量的45%,银川市总量的71%。”

谈及兴庆区拆迁及改造,张俊平表示,目前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危房零散分布、单体面积小,加之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政策、新建建筑容积率和层高限制影响,企业无账可算、很难盈利,不愿意参加。其次,群众自主改造的意愿较低,若全部由政府承担,按照现行政策、规划要求,经初步测算全部拆迁成本约20亿元,当地财政压力巨大。

城市更新是一项完善功能、补齐短板、提升环境、保护历史、提振经济的系统工程,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如何在保留城市古韵的同时做好拆迁改造工作?张俊平建议,在自治区层面高位推动,集中攻坚,出台全区危旧房改造实施意见,制定危房改造政策,加快改造进度。

问及具体办法,张俊平建议,在土地开发上,在符合城市规划条件下,对危旧房改造项目允许土地带条件协议出让,计提后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零星土地由储备部门收储并按等价置换原则在保障房安置,政府企事业单位产权或集中土地由国企参与开发或建设保障房;在项目规划上,依据城市更新片区规划允许土地变性,对难以自平衡项目减少道路和绿化红线退线、适当降低绿化率、提高容积率;在财税资金上,加大财政投入并建立自治区危旧房改造基金统筹使用,争取中央专项支持并提升配套设施投资比例、支持零散建筑拆除,出台专项债等金融、财税政策并减免相关城市规费。

截稿时,记者从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今年宁夏将改造154个城镇老旧小区,涉及908栋建筑,总面积345.3万平方米,惠及38359户居民。

张俊平坦言,城市危房旧房改造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改造中既解决住房安全隐患,又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要守护城市历史文脉,避免大拆大建,对有价值的老建筑、老街区进行保护性修缮,留住城市记忆与乡愁;还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破解资金、规划等难题,让改造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每座城市都成为承载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真正实现城市发展与人民福祉同频共振。

安徽省芜湖市政协委员郭旭:

让群众的小心愿变成小确幸

通讯员 尚方 记者 胡方玉

漫步在安徽省芜湖市的十里江湾公园,脚下是平整的绿道,眼前是开阔的江景,曾经被工厂围墙阻隔的岸线,已化作市民共享的生态长廊……

这是新芜湖人、芜湖市政协委员郭旭见证的情景。“如今的芜湖,如同精心雕琢后的美玉,显露出温润而充满活力的光彩。”郭旭这样感叹。

这与其20年前初到这座城市,形成了巨大反差。

当年,郭旭怀揣科技梦想初抵芜湖,但见长江岸边,偶有工厂烟囱矗立着,吞吐着工业时代的浓烟;中心城区的秀美湖泊,环湖缺乏亲水设施;湖岸线被各种临时建筑和围墙切割得支离破碎……“那时的城市,仿佛一个匆忙穿上工装的少年,蓬勃的生命力被包裹在略显混乱的外壳之下。”郭旭说。

而今,其眼光所及,轻轨如银龙穿行,三座长江大桥和一条过江隧道让天堑变通途,曾经“襟江带湖”的地理优势,已转化为通江达海的现实脉络。与此同时,遍布全市的城市书房和口袋公园,让市民的生活更加有温度、有品质……

目睹巨变,郭旭深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磅礴伟力。伴随着城市发展,他的企业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到集汽车智能座舱产品研发、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2021年起,芜湖市首创“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制度,邀请驻芜的部分知名高校和企业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郭旭创办的企业也在受邀之列,令他颇感骄傲。不仅如此,郭旭还积极参加市政协组织的界别“我为人民城市建设商一事”活动,聚焦公共场所AED使用维护、小区充电桩安装、儿童之家打造等“小切口”开展协商,用心用情服务“大民生”,为人民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刚刚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鲜明的指向让郭旭倍感振奋。而芜湖入选2025年国家城市更新行动试点城市,更是让他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信心。

“城市应坚持内涵式发展。”郭旭认为,城市更新需在规划引领与民生温度间寻得精妙平衡。“古城改造、老旧小区焕新应像绣花一样精细,避免千城一面,深入挖掘芜湖特有的长江文化、铁画艺术等基因,在保护历史肌理中注入现代活力。”

针对“一老一小”群体,郭旭建议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强化适老化、适幼化改造,让科技便利覆盖全体居民;针对韧性安全,他建议系统提升地下管网能力,在城市的低洼区域科学布局调蓄空间,推广“海绵”技术,让城市在风雨中更显从容。同时,需精心守护来之不易的碧水蓝天,让江城水系的清澈成为世代传承的风景……

而这一切美好愿景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郭旭表示,今年以来,市政协积极开展“建好协商大平台,服务群众小心愿”工作,每一次的真诚对话、共识凝聚、问题解决,都是为了让群众的“小心愿”变成“小现实”,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鲜活注脚,证明城市治理的温度就蕴藏在这些贴近地面的协商之中。

从昨日工业重镇的铿锵节奏,到今天打造“创新之城、汽车之城、智算之城、枢纽之城、欢乐之城、幸福之城”的和谐韵律,郭旭坚信,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芜湖必将外修“颜值”、内塑“气质”,向着“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的方向加速前进。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政协委员陈靖:
让城市发展的节奏和“群众的心声”和谐共鸣
通讯员 张健民 记者 杨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政协委员、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陈靖在深入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后由衷感慨道。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地处黄海之滨,城市临海而建,自然环境秀美,“绿色生态、宜居宜业”一直是赣榆城市建设的主题,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湿地新城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随着城市迅速发展,老旧小区配套不足、物业管理缺失、市政设施老化等问题也逐渐浮现。在破解这些难题的过程中,委员们的提案和建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靖介绍道:“今年区政协的提案中,有46件事关老旧小区改造,目前已有31件办理完成。区政协连续5年围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开展专题调研和民主监督,深入走访听取群众意见,现已在6个小区加装电梯21部。”

政协的履职成效恰是赣榆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赣榆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群众心声”共鸣“城市脉搏”、绘制“发展蓝图”,升级改造老旧小区55个,惠及4531户,改造老旧雨污水管线196公里,新建、改造公园绿地30个,配建慢行步道24公里,城镇化率达到了58.69%,务实解决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对于未来的城市发展,陈靖期待道:“人民城市理念就是我们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践行的核心思想。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做好提质增效文章,实施美丽家园工程,推动城市微更新,着力打造‘5~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同时还建议,深入落实‘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求,加大对县区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支持帮助县区在城市更新改造、雨污分流建设、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提档升级,城市绿化使用本土树种,打造‘口袋公园’,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积蓄更大力量!”

“此外,我还希望从国家层面关注县区‘一老一小’,围绕政策保障、设施建设、服务优化三方面精准发力,构建全链条关爱服务体系;关注县区人口流失,给予县区产业政策支撑,加强公共服务,提升就业吸纳能力,丰富就业机会。”陈靖在最后补充道。

(7月28日 民生民意)让劳动者感受到城(7806087)-20250728095851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以“久爱新桥 多元友好”理念,举办“717”骑手节系列活动。万红路社区集市设健康关爱、便民服务等区域,提供义诊、清凉补给及互动游戏。活动以贴心服务回应骑手群体的实际需求,让劳动者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吸引百余名骑手参与。记者 贾宁 摄

城市治理要高度关注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
汪碧刚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建设以生产功能为主导,居住区多围绕工业布局,形成了以单位大院为特征的“熟人社会”。这一时期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邻里互助的社区氛围浓厚,城市温度体现在集体关怀与均质化生活之中。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期,1978年至2020年间,城市化率从18%迅速攀升至60%以上,城市人口增加了惊人的3.9亿,相当于美国和加拿大人口的总和。这种压缩型城市化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温度”的失衡——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人情味有所淡化;城市框架迅速拉大,但公共服务未能同步覆盖;“高度”与“温度”严重失衡。曾几何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现代化的标准。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开始从“重规模”向“重品质”转变,“城市的温度”逐渐回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城市更新行动更加注重保留城市记忆和改善人居环境。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居民需求多元化,传统以经济增速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要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社区归属感下降、人居环境品质参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北京“接诉即办”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创新实践表明,将人民需求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有效解决快速发展中积累的民生痛点。

近年来,“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根本遵循。这一理念,也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从追求物质增长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转向。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包含“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人民城市理念将传统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通过重塑空间正义、强化社区韧性、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了新路径。“一核多元、融合共治”,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推动城市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深度转型,特别要注重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从垃圾分类、停车管理、环境整治等具体问题入手,通过“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机制创新,切实提升治理效能。城市治理贵在持之以恒,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构建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城市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

■百姓声音

“城市建设把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放在了心上”

——两地居民眼中的城市变迁
记者 杨岚

周末早晨9点,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街道天丰利菜市场内,已在北京居住28年的刘涛谈及北京城市的变化便有说不完的话:“这些年,北京城市面积扩大了不少,以前三环内还是城市边缘,如今六环已建成,从几条地铁到如今建成多条地铁线路组成的交通网络,空气质量也越来越好,蓝天越来越多,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更方便了。”

“30年,杭州的楼越盖越高,路越修越宽。我真真切切觉得,这城市把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放在了心上。”今年已58岁的李娜在浙江杭州工作生活已30余年,“这座城市最突出的变化在于‘数字生活的全面渗透’,大家出门不用带钱包,支付宝、微信支付覆盖从早点摊到大型商场的所有场景;办事不用跑断腿,‘浙里办’App上能缴社保、办证件、查违章,曾经要跑几趟政务大厅的事,现在手机上几分钟就能搞定;甚至景区预约、医院挂号都能在线完成。”

同时,刘涛和李娜向记者反映,城市发展中仍有不少亟待改善的地方:早晚高峰的通勤堪称“硬仗”,地铁车厢里人贴人,开车堵在路口半小时挪不动几步;部分城市功能分区不科学,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混杂,噪音、污染影响居民生活,且增加交通流量;职住分离现象普遍,上班族通勤距离远,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加剧早晚高峰交通拥堵。老旧小区的问题则更具体,加装电梯时,低楼层担心遮光、噪音,高楼层盼着方便,邻里间常因此闹矛盾;维修基金申请起来手续繁琐,总说“钱不够”。此外,有的城市在建设中对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保护不足,大拆大建破坏城市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使城市失去特色。

对此,刘涛提出愿景:“希望能优化城市规划,推动混合功能区建设,减少长距离通勤需求。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推广智慧交通管理,提升通勤效率。要是能在小区周边多建些地下停车场和立体车库,错峰开放单位的停车位,或许能缓解拥堵。”

李娜则希望,完善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建立协商机制平衡加装电梯等城市改造中的利益冲突,简化维修基金审批流程;在老小区改造时,把漏水、电路老化这些“基础病”一次治好,维修基金的使用明细定期在社区公示,让大家明明白白。此外,李娜还建议,要加强历史街区保护立法,采用“微改造”模式更新旧城,保留文化特色;推动“15分钟生活圈”建设,促进职住平衡,从源头缓解高峰压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说到底,城市发展得让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便利,少些‘看着挺好,用着闹心’的糟心事。”李娜说。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