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一颗小红葱 富民大产业
宁夏同心县打造“中国生态红葱名乡”区域公用品牌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关于开展道地产品与美食地标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落实《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关于“培育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同心县旱作红葱产业生态价值与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近日,宁夏同心县创建的“中国生态红葱名乡”区域公用品牌项目顺利通过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专家组的现场评审。
生态红葱名乡区域公用品牌评审座谈会现场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产品优势
宁夏红葱是西北干旱区的特色农产品,是宁夏特色冷凉蔬菜的代表品种,分布在同心县、海原县以及沙坡头区等地区,同心县作为核心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区总量的80%以上,凭借独特的风味和耐旱特性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同心红葱种植历史可追溯已有150余年,同心县是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集中,土壤以疏松深厚的沙土或轻壤土为主,PH值维持在8.2-8.9之间,有机质含量达到1.0%。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出品了耐寒抗旱、耐贫瘠、产量高、耐储存的风味独特的旱作红葱。
同心红葱,鳞茎粗壮敦实,上细下粗似鸡腿,外皮呈火红色或褐红色,质地半革质,被当地群众爱称“鸡大腿红葱”,含有对人体有益的蛋白质、维生素、硫化酶、干物质等营养成分,辣味醇厚而不苦涩,香气浓郁持久,尤其适合炖煮肉类(如宁夏清炖羊肉),可去膻提鲜,被誉为“宁夏人的味觉灵魂”。先后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宁夏十大好食材”等荣誉。
同心“鸡大腿”红葱
政府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寻求旱作红葱突围之路
考察交流会上,同心县副县长丁瑞明介绍说,近年来同心县以田老庄乡、王团镇为核心区,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成立红葱种植合作社,形成“跨村联建共富平台”,带领农户种植红葱,壮大红葱产业规模,通过红葱产业联盟,统一规划种植、集中采购农资、联合加工销售、实现资源集约利用,破解单一村资源分散、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截至目前同心县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总产值超过1亿元。已在下马关镇和预旺镇新建了500亩“同心红葱”育苗基地,鼓励规模化种植、开拓新种植区等,同时政府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积极寻求合作研发深加工产品,持续丰富红葱产品品类,开发了红葱牛肉酱、红葱粉、红葱火锅底料、红葱干品等深加工产品,部分产品已入驻区内外70余家超市连锁店,已尝试电商渠道扩大销售。当然面对当前同心红葱产品“优质不优价、品牌不响、产业链短”的瓶颈,县委、县政府也在积极开拓引质,积极推动创建生态红葱名乡区域公用品牌,建立溯源追溯体系、推进新产品研发、持续培育红葱特色品牌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红葱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优势产业。
同心县田老庄乡旱作红葱种植基地
专家组调研考察红葱产业发展布局
专家组由中国食品报社总编辑刘彤、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原副局长文学、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稽查专员李玉家、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常务副主任于永滨、秘书长毕海英等专家组成。专家组围绕同心县创建“中国生态红葱名乡”区域公用品牌项目,从同心县的生态环境、红葱产业特色、产业规模、产业链布局、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转化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
专家组考察同心红葱加工产品
专家组了解到,同心县不仅在发展红葱产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将红葱产业作为旱作乡镇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在品种改良上,引进优良红葱品种,在田老庄乡深沟村开展红葱试验田种植,在东部乡镇下马关镇三山井村和预旺镇沙土坡村培育红葱育苗基地,采取“东育西种”、“西育东种”保质养护土壤。同时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从选种、育苗、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红葱的品质和安全。持续发展红葱深加工产业,在现有红葱酱等产品的基础上,研发新品,进一步延伸红葱产业链,提高红葱附加值。专家组走进红葱种植的核心区田老庄乡,深入考察了深沟村红葱种植基地、深沟村红葱交易中心等红葱产业代表区域,不仅感受到了广袤阔野中红葱苗株的顽强生机,也被奋斗在红葱耕种一线的干部群众的执着和坚韧所感染,通过对生态红葱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推动红葱产业链价值增值,有望从区域特色食材升级为全国性特色农产品,真正实现“从旱漠田垄到万家餐桌”的跨越。
专家组在田老庄乡深沟村红葱种植田间了解葱苗生长情况
专家从多角度为同心红葱生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建言
刘彤建议:同心县打造“生态红葱名乡”区域公用品牌,要因地制宜,在保证产品品质、质量监管、品牌建设的基础上,从产业链思维转型为产业生态思维。要突破传统的线性生产与价值链条的思维局限,构建一个多主体参与、多环节协同、多价值共创的产业生态系统。一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网络,鼓励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电商平台、政府部门等多方参与,形成“产学研销政”共同体,推动从单一链条合作向生态协同演进。二是推动红葱产业多功能融合发展,打破“种植—加工—销售”的线性结构,拓展产业外延。融合休闲农业、红葱文化旅游、健康产品开发等方向,形成“农业+文旅+康养”多维度生态系统。深挖红葱特色文化,打造区域品牌IP。讲好“同心红葱”故事,挖掘其历史渊源、文化象征、地方非遗等元素,构建“品牌+文化+体验”生态链,提升附加值。三是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价值共创机制。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在合作社、订单农业、品牌授权等模式下,让农户、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实现价值共同体建设。强化绿色生态标准建设,制定红葱种植、加工、包装等各环节的绿色生态标准,推动绿色认证、可持续发展标签化建设,吸引高端市场与绿色消费群体。刘彤认为,产业链思维强调效率与线性协作,而产业生态思维则更关注“共生、共创、共赢”的系统演化路径。将同心县红葱产业纳入生态系统建设,不仅能够突破增长瓶颈,还能增强产业韧性、激发地方活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文学建议:同心红葱产品独特、品质资源良好,具备一定规模产业基础,希望以生态红葱名乡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契机,规划制定高起点高质量的同心县的红葱产业发展系统规范,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种子、育苗等红葱资源的保护技术、选育优良新品提升红葱品质、加强种植规模,采用机械化栽培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技术手段挖掘红葱产品独特品种品质,建立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加强红葱废弃物的提纯研发,打造同心红葱产业的集科研、种植、精深加工、销售集散的平台中心,加强品牌宣传,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李玉家提出:生态农产品需要持续不断地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种植环节要严格把关,特别是建立长期监管的有效体系,定期对土壤、水质、环境、施肥、农药的严格监管监测,对种植的红葱产品检验检测报告中除了农药残、重金属等关键指标外,建议增加一个塑化剂指标的检测,以保证生态好食材的品质。
同心旱作红葱
于永滨建议:以“价值标杆—科技育种—全产业链—标准追溯—立体营销”五点推动宁夏同心县“中国生态红葱名乡”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从价值定位、品牌符号、价值背书等方面提升品牌价值:打造旱作生态农业的价值标杆。打造:中国红葱科技“芯片”,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成立“同心县红葱产业技术研究院”,采用良种、良法、良品、良田等科学技术,选用优质种源,进行生态种植,突破葱苗培育难关。尝试全产业链,从建设国家级“红葱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发红葱基础调味品系列、红葱酱和罐头等即食食品、红葱预制菜产品、红葱功能性产品、建立生态环保的精深加工生产线、废弃物有机肥厂等方面,构建:6+1模式研发方向。建立同心红葱产品安全码,制定种植生产加工标准规范,实现扫码即可溯源,确保生态绿色安全。增强立体营销,实现线上线下全域触达。充分展现红葱饮食文化新概念、新原料、新技术、新元素,突出生态主题,引导生态红葱产业发展,面向全国推广同心红葱品牌。
毕海英提出:依托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强化同心红葱品牌塑造,借鉴章丘大葱与鲁菜葱烧海参的品牌互利,推广同心红葱与宁夏羊肉的深度链接,注重城市红葱文化符号的展示,组织多种活动引导红葱丰富多彩的食用场景。对红葱全品进行细分产品研发,比如结合同心县红葱葱须较长的特点,可研发针对餐饮市场的红葱须结,用于保健调养的红葱须茶饮等产品,策划利于传播的多角度宣传语,例如:一颗“扎小辫”的红葱等。加强红葱文化的提炼、加强同心红葱品牌故事传播。
生态红葱名乡区域公用品牌反馈会
展望未来
同心县政协主席马俊文在评审反馈会上表态发言指出:获得“中国生态红葱名乡”区域公用品牌,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将以此为契机,全力做好“中国生态红葱名乡”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工作,重点抓好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品牌建设。明确“中国生态红葱名乡”区域公用品牌的定位和形象,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讲好“同心红葱”生态故事,通过参加各类展会、推介会、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生态”成为同心红葱最鲜明的标签和最核心的竞争力。
二是严格质量监管。在产业稳定发展方面,巩固扩大种植规模,确保每年红葱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围绕良种选育、绿色防控、节水增效等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建立健全红葱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对红葱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确保每一批次的红葱都符合生态、绿色、安全、优质的标准,维护品牌的良好声誉。
三是拓展市场渠道。进一步加强与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的合作,搭建更加便捷、高效的销售网络。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研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让红葱的价值在产业链延伸中实现倍增,让同心红葱在“宁夏叫的响、全国有影响”。
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大的热情,守护好、发展好“中国生态红葱名乡”这张生态名片。积极推动同心县红葱产业深度融合,将品牌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积极推动惠民共富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为同心县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谱写更加壮美的绿色篇章!(毕海英)
编辑:张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