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向前・向前》中的东江纵队记忆

2025年07月28日 10:15  |  作者:许鸿飞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向前(7806803)-20250728101306

雕塑凝固了时间,却让精神奔涌向前。

7月1日,“薪火塑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20周年雕塑作品展”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开幕。我创作的东江纵队主题雕塑作品《向前·向前》在展览中展出。

这件作品是我在2016年创作的。一群战士持枪冲锋的姿态定格于雕塑中,衣衫卷起战地风尘,脊梁挺成山岳弧度,脚步踏出不可阻挡的洪流。东江纵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浴血奋战,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早已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名垂青史的一页。雕塑作为凝固的艺术,拥有独特力量,我一直心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希望用手中的泥土和刻刀,将这支队伍的精神魂魄具象化、永恒化。

为了真正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让作品承载真实的灵魂,我专程前往东莞大岭山镇,那里是东江纵队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行走中,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一部活生生的抗战史书,流传着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是我此行的核心。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带着硝烟痕迹的珍贵文物,一份份翔实的文献资料,还有饱含深情的雕塑、油画、版画等,都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在纪念馆的每一刻,都让我对东江纵队的认识更加具象,对他们的敬意更加深沉,让我创作的决心更加坚定,也给了我深刻的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在创作中体现岭南这片热土所孕育的坚韧精神。

《向前·向前》的创作理念核心在于“定格瞬间,激荡永恒”。我选择了战斗中最具爆发力和精神张力的一个瞬间——冲锋,通过这一瞬间的定格,艺术地重现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坚强意志和革命勇气。作品名称取自于“向前向前向前”的激昂军歌,在创作过程中,这雄壮的旋律常常在我的工作室里回响。“向前”二字,既是雕塑中人物动态的方向,更是东江纵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的勇往直前、绝不退缩的精神象征。

如何在一尊静态雕塑中展现千军万马、一往无前的动感与力量?我在艺术处理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让战士们呈纵深交错的冲锋阵列。前倾的身躯形成了锐利的冲击角度,褴褛的衣衫仿佛被疾风撕裂,绷紧的肌肉线条蓄满了爆发的力量,坚定的步伐踏出不可阻挡的气势。这种动态的布局,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动势感和视觉冲击力,营造出众志成城、奋勇抗敌的澎湃气势,让观者仿佛能听到那震天的呐喊,感受到那股排山倒海般向前的洪流。

雕塑中每一位战士的姿态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在符合人体动态规律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展现冲锋的爆发力与决绝感。他们或持枪突刺,或弓身跃进,或回身策应,动作各异却目标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战士们的面部表情坚毅果敢,眼神中燃烧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粗糙的衣着、简朴的装备,真实地反映了作战的艰苦环境,更反衬出他们精神力量的强大。通过写实技巧,精心刻画人物的体态、神情、服饰细节,让雕塑拥有了生命的温度与情感的张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英雄的壮举不应被遗忘,民族精神必须被传承。雕塑,以其独特的空间存在感和视觉震撼力,成为书写历史、讴歌英雄、凝聚民族情感的有力载体。它提醒着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作为文艺工作者,要用艺术铭记历史,用创作弘扬精神。

如今,《向前·向前》矗立在纪念馆、广场等公共空间。战士保持着永恒的冲锋姿态,阳光在刺刀尖跳跃,仿佛时间在此凝固,仿佛那向前的力量永不衰竭。每当人们驻足凝视,那凝固的瞬间便再次奔涌起来——那是不屈的民族意志,是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是穿越时空、永远激励我们的伟大抗战精神的澎湃回响。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许鸿飞)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