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军事历史

“郭建光”身体里的子弹

2025年07月29日 09:23  |  作者:刘长利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日前,在苏州革命博物馆,我见到了一颗锈迹斑斑的子弹头。它在主人胸腔里留存了45年,见证着一位钢铁战士的顽强意志,伴随其出生入死、戎马一生。

这位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在阳澄湖芦苇荡坚持斗争,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勇士,就是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之一——36位伤病员中的核心人物、开国中将刘飞(原名刘松清)。

“没打穿就没事,快冲!”

刘飞16岁开始在汉口码头扛大包,后来参加了黄麻起义和红军长征,曾3次穿越草地。

走上领导岗位后,刘飞认识到识字的重要性,与文书约定:“我杀一个敌人,你教我一个汉字。”每次战斗他都能学会20多个汉字,很快掌握了几百个常用字。因他络腮胡子,打仗勇猛敢拼,被陈毅称作“新四军里的张飞”,建议他改名刘飞。

1939年5月,新四军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刘飞任政治部主任,向苏南东路地区挺进。1939年9月21日,“江抗”在江阴顾山遭遇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突然袭击。

刘飞带领部队冒枪林弹雨冲锋,突然胸部被重重一击,左胸中弹,口鼻顿时窜血。警卫员何彭福哭喊着上前搀扶,他异常镇静,忍痛问:“看看我背后有没有血?”何彭福查看后说:“没有。”他说:“没打穿就没事,快冲!”没冲出几步便栽倒在地。

刘飞被转移至后方医院。所谓“医院”不过是几条小船,铺上门板便是病床。药品奇缺,只有一些红汞、碘酒和棉花、纱布。

刘飞伤势极重,躺卧不能动,一咳嗽就咳血。缺医少药,护理员只能用盐水给他冲洗伤口。待伤势稍稳后,秘密送他到上海仁济医院医治。

医生检查发现,子弹把刘飞的肺都打穿了,嵌在离心脏仅一个多厘米处,无法手术,只能保守治疗。伤势稍有好转,刘飞奉命返回阳澄湖,带领伤病员顽强斗争。

军民鱼水情

芦苇荡条件艰苦,为解决缺医少药问题,军民联手想出多种办法:用鸡蛋壳磨粉补钙,猪油代替凡士林,米糠麦麸熬汤替代维生素B。地方党组织千方百计送来药品,人民抗日自卫队司令任天石也送来配制的中草药。群众将刚捕的小虾用盐和白酒制成“醉虾”,给伤员补充营养。

一次,日寇突然来袭,刘飞躲在凌嫂家的草垛里来不及转移。敌人用刺刀乱捅试探,他的小腿被刺伤,幸亏刺刀未沾血迹,才未暴露。

乡亲们舍命掩护江抗交通员的事迹更惊心动魄。1939年12月27日,敌军突然进村扫荡,将乡亲们与14岁交通员“小浦东”围住,架起机枪扬言:如隐藏伤病员要杀光全村人。群众临危不惧,将交通员紧紧护在身后,筑成铜墙铁壁。

刘飞后来回忆:“我们36个伤病员都已丧失战斗力,有的伤势沉重无法行动。我们没有武装保护,却有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人民群众!‘江抗’西撤时,阳澄湖人民向常熟县委起誓:‘交给我们吧。我们活着,30多位伤员同志就活着。’是啊,没有他们舍身保护,我们在那样险恶的环境里一天也难挨。阳澄湖人民的深情厚谊,我们永世不忘。”

芦荡火种

在刘飞带领下,伤病员们战胜日伪袭扰和伤痛折磨,最终36人转危为安,不仅让火种得以延续,更守住了阳澄湖一带的东路抗日根据地。他们也成为《沙家浜》中“18棵青松”的原型。

刘飞用竹竿教伤员练刺杀,动员大家从养伤转向主动斗争:“重建‘江抗’威名,打掉鬼子和汉奸的嚣张气焰!”他将已康复的十几名伤病员武装起来,打出“江抗特务连”的番号,由吴立夏任连长,第二天便打了场漂亮的伏击战,将常熟城出动的日伪军打得人仰马翻。阳澄湖人民奔走相告:“救星来了!‘江抗’回来了!”

“新江抗”如星火燎原,发展迅猛,至1940年11月已有3000多人。连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都吃惊:“你这是把敌占区变成征兵处了!”

1941年2月,“新江抗”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解放战争时期全歼国民党第六十三军,还参与了孟良崮战役。

1984年10月24日,刘飞将军逝世,享年79岁。遵照其夫人朱一要求,遗体火化前取出伴随他一生的弹头。朱一含泪对子女说:“这是爸爸的遗产,要记住新中国来之不易。”

(作者系河南省卫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