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地方政协 正商量 提案摘编

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许鸿飞:“肥女”自信起舞

2025年07月30日 09:02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许鸿飞配图(7829850)-20250730085836

许鸿飞和他的“肥女”系列雕塑《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许鸿飞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时针回拨至2014年。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在塔桥下安静流淌,不远处的市政广场上传来各国游客的阵阵欢声笑语。

“一须顶嘴,两手和泥”的许鸿飞穿梭其间,红发在人群中格外惹眼。他望着广场上空盘旋的鸽子,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烟斗,一幅画面突然闪进脑海:一座雕塑在广场中心矗立,外国少年与中国游客并肩共同仰头凝望来自中国的艺术品。

没有丝毫犹豫,他带着画册走向市政厅。“市政广场从未办过雕塑展,本地艺术家也没试过。”工作人员话音刚落,许鸿飞已翻开画册,指着卢浮宫的展览现场,红发在灯光下泛着亮:“艺术爱好者的朝圣地能容下她们,伦敦也会喜欢的。”

半个月后,同意办展的邮件抵达。开展当日,作品《马上》中“肥女”驰骋骏马的青铜轮廓被阳光照亮,恣意潇洒的姿态让行色匆匆的游客驻足,抱孩子的母亲甚至学着“肥女”叉腰的模样拍照。许鸿飞站在人群外,看塔桥的影子落在作品上。来自东方的艺术之光,终与伦敦的夕阳交融。

这是许鸿飞对海外展览最深刻的记忆。

“我更喜欢别人叫我中国艺术家许鸿飞。”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自信无疑是最亮眼的光环。此后,许鸿飞凭着这股自信,带着雕塑作品走向墨尔本、西西里、托斯卡纳、巴黎……每一次展陈,都是他努力争取的结果。渐渐地,主动邀请展陈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伦敦桥畔的那次亮相,恰似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世界看见中国雕塑的窗口,更让许鸿飞笃定:艺术的自信从不是孤芳自赏,更是当作品与异国风光相遇时,能以独特的姿态站稳脚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读懂其中的生命力。

这份在伦敦萌发的笃定,成为他以艺术为声、自信发声的底气。

“野狗精神”孕育的艺术自信

许鸿飞与艺术的缘分,始于儿时。

小时候,许鸿飞就对绘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用画笔描绘着心中的奇妙世界。这份热爱驱使他不断追寻艺术之路,顺利考入中专美术学校,开启了专业学习艺术的旅程。中专毕业后,他在佛山南方印染厂从事了三年布料设计工作。

就是在这三年,佛山南方印染厂内,20多岁的许鸿飞握着画笔,在棉布上机械地勾勒千篇一律的模样。他总是盯着窗外掠过的云发呆:这些重复的图案,会产生真正的艺术吗?三年后,他背着画夹冲进广州美院考场,决定从雕塑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

“做雕塑的人必须会画画,但画家未必懂雕塑。”许鸿飞的凿子在黏土上游走时,总想起老师这句话。早期他做过无数城市雕塑:开发区门口的“腾飞”、广场中央的“和平鸽”……甲方指着图纸说“再高点”“再亮些”,他就机械地修改。直到某天深夜,他对着刚完成的雕像突然惊醒,这些作品和工厂里的布料纹样一样,都在重复别人的语言。

转机出现在1999年深秋,经人介绍,被称为艺术界泰斗的黄永玉先生踩着落叶走进他的工作室。老人指着角落里的《秋》——那个盘腿而坐的胖女人体,突然说:“这姑娘有劲儿,卖给我。”许鸿飞慌了:“从没卖过作品。”次年春天,当黄永玉又提出买下“肥女”雕塑,许鸿飞便主动将其送给了老先生,先生亦回赠一幅画。

“艺术家要像野狗,别跟着羊群跑。”那天下午,两人在工作室改雕塑,黄永玉的拐杖敲着《冬》的肩膀:“再胖点!再野点!学院那套规矩,是给学徒学的。”

一语点醒梦中人,此后许鸿飞的凿子像挣脱缰绳的马。他在黏土里揉进市井烟火:买菜的胖阿姨、跳广场舞的大姐,都成了“肥女”的原型。有同行皱眉:“这不符合审美。”他却想起黄永玉的话:“艺术哪有标准答案?”

这位从不给出标准答案的艺术家创作精神像永动机:“很多人问我怎么样找灵感,一个月能创作几件作品,我是一个艺术家,创作是我的惯性,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不可缺少。”

“艺术就等于你在30米、50米外见到一件作品,不用走进去,你能说出是哪个艺术家的作品。”在许鸿飞看来,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独特性、创造性和世界共通性。如今,他带着“肥女”系列雕塑在全球举办了68场展览,他骄傲地说:“别人看到这些雕塑,就知道是中国艺术家许鸿飞做的!”

“肥女”传递的时代自信

“现在,说起‘肥’‘胖’这两个字,就好像是一种冒犯。”许鸿飞不满部分公众对于“肥女”的单一解读。

谈及“肥女”系列雕塑的创作灵感,许鸿飞提到了雕塑大师阿尔贝托·贾科梅蒂。贾科梅蒂以创作瘦长的人物雕塑闻名于世,其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价格高昂,备受全球各大博物馆追捧。许鸿飞却思考:“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么瘦呢?”在他看来,艺术不应该被世俗的审美框架绑架,尤其是以瘦为美的当下,他要让“肥”“胖”展现生命的欢腾,展现对生命最本真的礼赞。

“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唐代陶俑中的仕女,饱满的体态从来都是富足与喜乐的象征。我要让这些‘胖姑娘’站出来,用舒展的姿态告诉世界:美可以不必削瘦。”许鸿飞创作的《吻》《童趣》《飞歌》《肥年肥舞》《岭南之春》等系列作品,并非简单地描绘肥胖的女性形象,而是通过这些圆润的线条传递幽默、爱与幸福的情感。

“我的作品不是肥与瘦的问题,而是它的独特性、创造性,还有我的符号。因为它代表幽默和爱。她是一个世界性的女性,不是广州的女性。”许鸿飞这样解释道。

这些“肥女”雕塑或翩翩起舞,或悠然自得,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快乐和温暖。

“肥女”系列雕塑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创作风格上。许鸿飞巧妙地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体态和动作,使雕塑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材质选择上,他常常使用青铜,青铜的厚重质感赋予作品生命力,让“肥女”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在一次国外展览中,一位外国观众看到“肥女”雕塑后,被其独特的风格深深吸引。他兴奋地对许鸿飞说:“这些雕塑太有趣了,它们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艺术魅力,这是我从未见过的。”这样的反馈让许鸿飞更加坚信自己的创作方向是正确的。

“肥女”系列作品不仅在国外受到欢迎,在国内也备受关注。许多观众表示,这些作品打破了他们对传统雕塑的认知,给人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中国雕塑家协会主编宋伟光对许鸿飞的“肥女”系列给予高度评价,他曾撰写几万字的书籍介绍许鸿飞的艺术创作,并跟随许鸿飞前往多个国家看展。在青岛展览时,宋伟光提到许鸿飞在20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艺术符号,强调要好好维持这个符号,让更多人记住。

“肥女”是许鸿飞的专属符号,却不是唯一的符号。献礼建党百年的《不忘初心》、诠释各民族同心协力的风貌的《大团结》。纪念英烈的《冰雕连》、致敬航天壮举的《九天逐梦》,抗疫题材中,《火神山建设者》定格奇迹时刻,《天使之吻》彰显大爱。《东乡绣娘》《西岛女民兵》则聚焦振兴与坚守,他的作品始终与时代共鸣,成为中国雕塑艺术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走出去”的大国自信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许鸿飞始终觉得,艺术家的画笔与凿子,从来都连着国家的文化脉搏。他带着作品走遍世界的每一步,都在践行一个信念:自信的艺术家背后,是自信的国家;而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正藏在千千万万创作者的作品里。

2024年,许鸿飞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向世界展示好中国形象的提案》,恰是对这种信念的延续。

“‘走出去’不难,难的是‘走进去’,让中国艺术真正扎根异国土壤。”许鸿飞在西班牙萨拉曼卡连续7年举办春节展览,生肖雕塑《银蛇飞舞》前总围着举着棉花糖的孩子,当地报纸头版曾印着“肥女”与斗牛士的合影。“这不是简单的展览,是让中国的欢乐闯进他们的日常。”他说,当西班牙民众指着“肥女”对孩子说“这是来自中国的快乐”,文化便真的走进了人心。

“请出去”的邀约,更印证着这种影响力的生长。智利的市长带着红酒登门,希望“肥女”能站在复活节岛旁;土耳其领事馆的邀请函上写着“我们需要中国的笑声”……这些跨越山海的期待,哪里是对他个人的偏爱?分明是世界对中国文化敞开的怀抱。

而“请回去”的持续热度、“留下来”的长久扎根,更让这份自信有了沉甸甸的分量。2024年春节,西班牙马德里政府将两米半的《吻》安放在北部公园,这是当地首次收藏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许鸿飞摸着雕塑底座的纹路笑了:“作品留在这里,就像播下一颗种子,总会长出理解的嫩芽。”在泰国,他与国宝级艺术家合作的《龙凤呈祥》,把中国红与泰国金箔熔铸在一起,成了两国文化“融进去”的见证。

许鸿飞从未忘记,自己肩上扛着的不只是个人作品。带广东龙门的农民画去西班牙,他自掏腰包装裱;在法国马赛的展览上,让粤剧演员的水袖与“肥女”的裙摆共舞;泰国曼谷的展厅里,广东音乐的琵琶声绕着雕塑流转。“这些非遗不该只待在博物馆里。”他说,当外国观众为农民画里的荔枝树惊叹,为粤剧的唱腔鼓掌,他们爱上的,正是一个鲜活立体的中国。

许鸿飞常想,黄永玉先生说的“野狗精神”,或许也包含着这份文化自觉,不盲从、不怯懦,带着自己的根脉走向世界。而当越来越多中国艺术家像他这样,带着独特的作品站上国际舞台,当“中国故事”不再需要刻意解释就能被读懂,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便会如泰晤士河的波光、马德里的阳光,自然流淌,温暖世界。

许鸿飞正带着他的作品,赶赴第69场个人展览。

(见习记者 肖一笑)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