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委员声音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冯并:抹不去的弹痕

2025年07月31日 09:03 | 作者:冯并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每年7月,我都要到宛平城去,不仅是为了重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示的真实历史,也是为了再睹宛平城墙上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弹痕。这些弹痕是法西斯留下的战争疯狂,也是人们记忆里不可随意抹去的一道道历史疤痕。

记得,1997年卢沟桥事变60周年纪念日时到宛平去,正值燕山出版社出版《中国抗战诗词精选》,选编了毛泽东、沈钧儒、郭沫若、齐白石乃至张自忠将军等200余位各界人士撰写的600首抗战诗词,其中有毛泽东的《长征》《沁园春·雪》、杨靖宇的《沁园春·雪漫残阳》、吉鸿昌的《就义诗》、郁达夫的《满江红·三百年来》、佟麟阁的《沁园春·晓月卢沟》以及赵登禹的《沁园春·滚滚狼烟》,也有别具一格的如王冷斋的《卢沟桥抗战纪事诗》。有幸在发行现场得到一本,就在城墙角下细读起来。许多抗战诗篇在过去读过不止一遍,也有很多是第一次接触的。尤其是王冷斋《卢沟桥抗战纪事诗》40首一组七言绝句,读来更有现场的跳动感和纪实性,不啻是在“桥头睡狮今渐醒”的救亡情绪爆发中吟出的七七事变的连续画面,更是难得一见的抗战诗报告。

王冷斋是在1937年1月出任宛平县长的,半年之后就遇到历史关节上的一件大事。他不仅是七七事变的亲历者,也与29军吉星文团长一文一武,共同成为与日方人员谈判周旋的直接责任人。在蛮横而蓄谋已久的敌人面前,他们坚定地维护了国家主权,断然拒绝了日军进城搜查“失踪士兵”的无理要求。恼羞成怒的日军开始炮击宛平,一手拉响了七七事变的导火索。抗日战争也就全面拉开了帷幕。吉星文的部队多次击退了日军对宛平城的进攻,29军有名的“大刀队”也在青纱帐的掩护下给侵略者迎头痛击。中国军队7月8日凌晨发动反击,一度收复了永定河东岸,但终因后援不继、战事胶着,7月28日后日军攻占了宛平城。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也由此进入新阶段。当年7月,平郊组建了由爱国学生组成的国民抗日军,在与日军的斗争中发展成我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革命武装。

王冷斋的个人经历也颇有特色。他是福建闽侯人,字芸璧,笔名是冷面闲人,早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并没有按照常例供职于军界,转而从事新闻事业,先后担任过亚东通讯社总编辑以及京津晚报社社长,写过大量揭露北洋军阀腐败的新闻。他工于书法也工于诗词,这样的历练为他能够在历史节点上发出“热血如汤正沸腾”的抗敌呼声创造了条件。他接任宛平县长不久就临危受命,与日本领事官员谈判所谓“失踪士兵”事件,头脑异常清醒,认识到“鬼蜮由来伎俩多”“漫论玉帛换干戈”的狡猾嘴脸,有理有节地进行斗争。宛平失陷之后,他先后到香港、桂林、独山、重庆等地继续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兼北京文史馆副馆长,逝世于1960年。他这组写实诗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的诗歌和历史文献,是实录也是实感,诗作与作者曾在战后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作为证言和证人出庭,被称为审判战犯的“王牌证词”和“王牌证人”。

转眼间到了抗战胜利80周年,我带着20多年前得到的那本《中国抗战诗词精选》,再次来到宛平城。在我眼里,宛平城墙还是那样高大傲岸,城墙上的弹痕依旧是那么显眼。宛平城墙虽然经受了日寇的炮火打击,但一直屹立于永定河边,从未倾倒过。它的坚固与坚强,固然与它有着六层条青石砌就的要塞结构不无关系,但血肉长城的强大气场更支持着它的精气神。它犹如一位周身散发着深远历史气息的披甲勇士,带着痊愈之后的满身箭伤和一只只历史之眼,凝视着远方。

整整一个下午,我在宛平城墙四周徘徊,也在城墙投射的阴凉地里,反反复复地细读王冷斋先生的《卢沟桥抗战纪事诗》。诗里有关弹痕的描写,是那样震慑人心:“东倾雉堞北崩墙,血肉长城筑更强。众寡悬殊攻守异,孤城屹立岂寻常。”从诗中再现的场景来看,日军轰击宛平的炮火要比我们想象得更凶猛和密集。

我在宛平城下细读那些抗战诗词的同时,脑海里也会浮现出一些新的感悟点。有一些或许有些较真,但也不无道理,可以拿来说说。那就是我在阅读中发现,在王冷斋诗的所有遣词造句里,并没有用“事变”的字样,鬼蜮伎俩就是鬼蜮伎俩,侵略就是侵略!

另一点是七七事变在二战中的历史定位。二战不等同于欧战,它一面要面对德国纳粹的闪电进攻,一面要面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东方的不断蚕食,分别出现了抗击侵略的欧洲战区和以中国战区为主的东方战场。在欧洲笼罩在绥靖主义阴影中时,中国军队的斗争打破了不抵抗主义的幻想。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推动下,国共两党进入合作抗日新阶段,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也在不断形成,中国军队率先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取得平型关战役重大胜利,接着就是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以及远征军入缅等一系列战斗中展现出的足够韧性,中国军民经过艰苦奋战,付出极大伤亡的高昂代价,一步步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

眼前的弹痕告诉我们,胜利来之不易。二战虽然已经离去80年,但局部战火并没有停熄。累累弹痕是我们今天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直观的历史教材。

(作者冯并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日报》原总编辑)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