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大家谈
从铲车救援看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之路
7月28日,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葡萄园村,暴雨如注。王天宇跳上铲车冲向洪水中的村庄时,他或许没想到,这台平日用于工程建设的机械,会成为拯救上百名乡亲的“生命方舟”。在这场与洪水的赛跑中,由当地村民铲车司机王天宇、铁板烧摊主王冲、渔民王利新兄弟等组成的“兄弟连”,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平民英雄”的真谛。他们熟悉每一条村道、每一户人家,冲锋舟在窄巷中倒行,铲车在激流中稳如磐石,最终与专业救援力量协同救出上百人。
这种自发救援并非偶然。这背后是中国特色应急文化的深厚积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邻里相望,守望相助”的社区韧性。当专业救援力量尚未抵达时,这种基于地缘、亲缘的“第一响应”,往往能抢回最宝贵的“黄金72小时”。
如果说平民英雄展现的是中国应急的“软实力”,那么北京市此次暴雨应对则凸显了制度建设的“硬支撑”。对比2018年“7·16”暴雨,此次从预警到转移响应速度缩短2/3,587名群众在洪峰前3小时安全撤离。这背后是“气象预警—应急响应—基层执行”联动体系的质变。卫星云图锁定燕山迎风坡强降雨中心后,“叫应机制”直抵村级责任人;北斗终端、便携式基站破解“孤岛”困境;武警、电力、通信多部门按预案同步出击,展现出精细化、立体化的现代应急能力。
面对极端天气挑战,中国应急管理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北京市今年的防汛实践生动诠释了这一转变——通过修订128项预案、储备69万件应急物资、组建3600余人的专业抢险队伍,构建起立体化防汛网络。其中的科技成色尤为亮眼:264处新建雨量站和90处水文站织就的监测“天网”,352条山洪沟道实现的全覆盖水文监测,“北京模型”对全市大中型水库入库洪水的精准预报,共同推动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向科学防控的质变。在本次暴雨应对中,“早预警、早转移”机制的高效运转,正是这种现代化治理能力的直接体现。
这种治理能力的跃升,根植于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垂直高效的指挥体系确保了政令畅通无阻,举国体制的优势实现了资源的快速集结与调配。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应急管理的韧性不仅来自科技赋能,更源于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人民力量的有机融合。当精密算法遇上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当专业救援力量与群众自救互救形成合力,中国式应急管理展现出独特的制度韧性和人文温度。这种全方位的治理能力,正是应对极端天气挑战的关键所在。
但同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也面临着偏远山区应急物资储备仍显不足、社会参与机制待完善、我国公众应急培训普及率较低等挑战。要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需要构建更加立体的防御体系:在空间维度上,形成从市级到村级的四级物资储备网络,让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覆盖“最后一公里”;在时间维度上,打造贯穿“预警—转移—安置—重建”的全周期责任链条;在机制维度上,创新“洪水保险﹢”等市场化手段,激发社会参与活力。
“平时是工程车,灾时是生命方舟。”王天宇的铲车,恰如中国应急管理体系——既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钢铁骨架,也有“万众一心护家园”的人文温度。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王天宇的铲车到中国气象智能体“妈祖”全球首发,从密云山村的守望相助到全国“一盘棋”的应急联动,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正以“硬核科技﹢柔性治理”的创新组合,书写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答卷。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