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两部门通报2025年二季度违法违规典型问题
部分地方违法占地、毁林毁草问题突出从通报情况来看,部分地方违法占地破坏耕地、毁林毁草问题尤为突出,给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带来了严重影响。
2023年6月,山西省浑源县文化和旅游局在未取得使用林地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占用浑源县永安镇林地86.6亩,其中包含国家级公益林70.04亩,进行地表清理和路基建设,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林地保护的相关规定。
同年11月起,内蒙古恺鑫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违规占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舍必崖村永久基本农田459.20亩,将其用于种植绿化装饰草皮并出售。该行为破坏了耕地耕作层,对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构成了极大威胁。
2023年以来,辽宁省葫芦岛市首航冶金科技有限公司未取得林草等相关部门的用地行政许可,擅自占用建昌县小德营子乡草原56.31亩、林地55.56亩、未利用地43.5亩,共计155.37亩,违规建设硅酸钙板项目,全然无视林草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2023年4月,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顾小庄村村委会虽取得林木采伐许可,采伐林木面积80.8亩,但采伐后未及时更新造林,反而种植农作物,更存在超许可范围滥伐林木面积28.8亩的问题,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林业生态。
除了破坏耕地和林草资源的问题,通报中还曝光了非法采矿的情况。
2023年8月,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达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南召县皇后乡康庄村办理了32.5亩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备案用途为肉牛养殖。然而,在2024年1月至10月期间,该公司却违法开挖砂石并外运售卖,开挖面积达38.36亩,且均为林地,砂石料约37万吨,至督察核查时,养殖设施并未建设,完全背离了备案用途,属于典型的非法采矿行为。
2020年5月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逃避监管,将实地仍为自然状态的山体,虚假设置为设施农业用地、地质灾害治理和土地开发等工程建设项目,预估项目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储量后,违规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处置,并指定由政府平台公司竞得后进行开采和销售,以此规避采矿权设置,获取非法收益。督察核查时发现,这些项目一直未开展实质性工程建设,违法开采仍在持续,涉及23个项目,性质极其恶劣。
针对上述通报的违法违规典型问题,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明确表示,将依法依规严肃进行整改查处,切实加强全链条各环节的监管,健全完善常态长效机制,同时严防在整改过程中出现简单化、“一刀切”的情况,以确保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取得实效,坚决守护好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
编辑:张准正